
《礼记·玉藻》:“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后因以“祥縞”指居丧。《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中军祥縞之日, 闻喜 致哀而已,不受弔慰。”
祥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祥”与“缟”二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丧服制度中的特定服饰。其含义需结合字义及古代礼制背景理解:
祥
指丧祭名,古代父母丧后满一周年(小祥)或两周年(大祥)举行的祭祀。《说文解字》释“祥”为“福也”,但在丧礼中引申为除丧之祭,象征哀痛渐减、吉服将复。
来源:《说文解字·示部》(中华书局影印本)。
缟
本义为未经染色的白色生绢。《说文解字·糸部》:“缟,鲜色也。”段玉裁注:“缟即素也。”在丧服语境中,“缟”特指素色丧服,象征哀戚。
来源:《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祥缟”指古代行“祥祭”(周年祭)时所穿的素色丧服。根据《礼记·间传》记载,丧礼不同阶段需更换服饰:
来源:《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点校本)。
“祥缟”体现了周代“五服制度”的精细化规定。据《仪礼·丧服》,丧服依亲疏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而“祥缟”属于丧礼后期从凶服过渡到吉服的中间阶段服饰,反映了“礼以饰情”的伦理观念。
来源:《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礼记·檀弓上》载:“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郑玄注:“祥,吉服;缟冠,未纯吉也。”此处“祥缟”即指祥祭时尚未完全除丧的素色服饰,兼具哀思与吉礼的双重象征。
来源:《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祥缟”是古代丧礼中祥祭仪式所着的素色服饰,承载了从凶丧过渡到吉服的礼制意义,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服饰变化体现哀思的渐次消解与礼制的秩序性。
“祥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祥缟”指居丧,即古代在亲人去世后的服丧期间。该词由“祥”与“缟”组合而成:
该词通过服饰特征代指居丧状态,反映了古代丧礼中对服饰的严格规范。其核心意义围绕“服丧期间的行为与礼仪”展开。
如需进一步了解书写形式或书法作品,可参考相关书法词典的示例。
白酋板片剥人餐松饮涧缠麻头续麻尾趁行螭吻楚茅春申涧单红帖倒床吊装东胶冬暄迩岁府君跟夫歌莺舞燕谷仓海水群飞颔首横蒙何适焕灿会面晦雺混芒假相戒酒畸鬼鲸波鼍浪局定剀易敛甲连朋嘹嘹沥陈陵猎龙渊茅门莫须有挠虎潘噎人卒如左右手三恶趣山上有山胜义水簸箕酥油铁骨铮铮提前梯田铜马帝头蚕颓肩托活窐孔无底窦蟹眼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