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财货,财物。《周礼·天官·大宰》:“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郑玄 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唐 柳宗元 《封建论》:“ 秦 有天下……亟役万人,暴其威行,竭其货贿。” 黄侃 《哀平民》:“侵人之家,取其货贿。”
(2).贿赂。《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 虞庆则 等奉使 关 东巡省,还,皆奏称‘乡正专理词讼,党与爱憎,公行货贿,不便於民。’上令废之。” 明 归有光 《上方参政书》:“天下无道,乱狱滋丰,货贿多有。”参见“ 货贿公行 ”。
“货贿”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货”指财物、商品,“贿”指财物或赠送财物。二字组合后,“货贿”指代流通的财物或货物,亦可引申为贿赂行为。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指国家财政管理中“货贿之出入”的物资流转记录。
二、古代用法解析
三、现代用例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货贿”列为历史词汇,释义包含双重维度:
四、权威文献佐证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该词在《左传》《史记》等典籍中均有用例,其词义演变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法制观念的发展轨迹。
“货贿”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财货、财物
指具体的物质财富,如金玉、布帛等。例如《周礼》中“商贾阜通货贿”的“货贿”即指流通的财物。
贿赂行为
指通过非法手段收受或给予财物以谋取利益,如贪污受贿。例如《资治通鉴》中提到的“货贿公行”即指贿赂现象泛滥。
词源构成
“货”指财物或赃物,“贿”指贿赂,组合后既可表示财物本身,也可引申为贪腐行为。
古籍例证
现代语境中,“货贿”多用于书面或历史文献,侧重描述古代贪腐现象,如“货贿公行”等固定表达。需注意语境差异:
若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中的含义,可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向。
白萼仙白念巴望必修孛老不过意逋券迟速春风化雨赐板疵礼倒盆敦慎放告番僧高节清风歌咏官成刮削珪玠诡衔窃辔鸿芬活动分子肩迫记罣浄名圈养距塞款眷闚问连辟公府不就两当铠领荐民道民圩默钓鸟卜捏脚捏手膨脝樵斧祈梦齐蓁蓁铨法瞿上穰灾任纵入寝稍饩蛇脊生疾盛宣怀爽味俗滥叹息天统枉死问安视膳毋望之福宪规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