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告的意思、放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告的解释

[official notice] 旧州县衙门定期挂牌准予告状的做法

详细解释

旧时官府每月定期坐衙受理案件叫“放告”。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小官是本处县官,今日陞厅,坐起早衙, 张千 ,喝攛箱放告。” 明 郑若庸 《玉玦记·阳勘》:“叨蒙圣恩,改擢京兆府尹……今日放告日子,且开了衙门,理会政事。”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放告日期》:“今州县放告收呈俱有日期。按《周礼》:朝士掌九棘三槐,凡士之治有期日,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期内听,期外不听。似今之放告收呈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我到任后,放告的头一天,便有一个已故盐商之妾 罗魏氏 ,告他儿子 罗荣统 的不孝。”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放告”是古代中国地方官署定期公开受理民众诉讼的制度,主要流行于元、明、清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指官府在特定日期(如每月初一、十五)开衙受理百姓递交诉状的行为。例如《喻世明言》提到“打听了放告日期”,说明民众需提前了解衙门受理案件的时间。

  2. 运作形式

    • 定期挂牌公示:州县衙门会提前发布告示,明确受理诉讼的日期。
    • 开衙审案:官员升堂时,衙役会通过“喝攛箱”等仪式宣告开始收状(参考《神奴儿》第三折描述)。
  3. 历史文献佐证
    元代杂剧《神奴儿》、明代《玉玦记》及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均提及该制度,说明其延续性。

  4. 注意现代误用
    部分现代语境中将“放告”解释为“举报他人”(如),实为对古义的曲解。该词本义仅指官方受理诉讼的流程,不涉及民间主动揭发行为。

扩展说明:放告制度体现了古代司法程序的规范性,但实际执行中常受官僚作风影响,如《儒林外史》中亦有对衙门拖延案件的讽刺描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放告》的意思

《放告》是指向有关部门或机构举报或揭发他人违法或不正当行为的行为。主要用于指责、抨击某人或某事,传达一种不满或不信任的情感。

《放告》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放告》的拆分部首是“方”和“言”,其中“方”是部首,表示与空间、方位有关的意思;“言”是后部部首,表示与言语、语言有关的意思。

《放告》的总笔画数是10画,其中“方”的笔画数为4画,而“言”的笔画数为7画。

《放告》的来源

《放告》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早在古代就有相关词汇。在《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到“放”字包含有放下、扩大等意义,而“告”字则有传达、告知等意思。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放下言辞”,即通过语言传递信息、揭发行为的意思。

《放告》的繁体

《放告》的繁体字为「放告」,字形与简体字相似,仅在笔画上稍有不同。

《放告》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并没有明确的《放告》这一词,但可以找到一些与其含义相近的表达方式,如“洩愤”、“告发”等。

《放告》的例句

1. 他毫不犹豫地放告了那个腐败官员的行为,为正义发声。

2. 媒体的曝光报道充当了大众的放告,揭示出了某些企业的不法行为。

《放告》的组词

1. 揭发:揭发他人违法或不正当行为。

2. 举报:向相关部门举报他人的行为。

3. 放下:丢弃、舍弃某物或某种情感。

《放告》的近义词

1. 告发:指控、揭发违法或不道德行为。

2. 举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告他人的违法行为。

《放告》的反义词

包庇:掩护、庇护他人不正当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

百星不如一月暴节竹饱胀秕敝茶花赋产母朝省掣验笞搒传命刺兵道言德色调笔鼎富妒女发奋为雄防风粥稿草怪脸广略官兴过候含宫咀徵諕杀荷睠江鸡剪剪金匮石室九宫格集装箱开示槛窗襕衫莲界门轴愍怜难以置信褭骖女妐谦巽麒麟儿侵地清香却死香三会僧门社会利益身丁钱声旁随随便便摊书傲百城淘沙同朝同辔沃实误错五陵涎瞪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