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告的意思、放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告的解释

[official notice] 旧州县衙门定期挂牌准予告状的做法

详细解释

旧时官府每月定期坐衙受理案件叫“放告”。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小官是本处县官,今日陞厅,坐起早衙, 张千 ,喝攛箱放告。” 明 郑若庸 《玉玦记·阳勘》:“叨蒙圣恩,改擢京兆府尹……今日放告日子,且开了衙门,理会政事。”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放告日期》:“今州县放告收呈俱有日期。按《周礼》:朝士掌九棘三槐,凡士之治有期日,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期内听,期外不听。似今之放告收呈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我到任后,放告的头一天,便有一个已故盐商之妾 罗魏氏 ,告他儿子 罗荣统 的不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告是古代中国司法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官府在固定日期公开受理百姓诉讼的司法程序。其核心含义与运作方式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 “放”:取“开放”“张布”之意,引申为公开宣布或启动某项事务(《康熙字典·攴部》)。
    • “告”:指诉讼、控告(《说文解字·告部》)。

      合称“放告”,即官府公示受理诉状的日期,允许民众递交诉状。

  2. 官方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旧时官府定期挂出牌子,准许告状,称为放告。” 其制度多见于明清两代,州县衙门通常在特定日期(如每月逢三、逢八)开放接收诉状,以集中处理民间纠纷。


二、历史背景与运作机制

  1. 制度化设计

    明清时期,州县官需按《钦定吏部则例》规定,于“放告日”升堂受理民事案件。此举旨在规范诉讼流程,避免滥诉,同时集中司法资源(参考《明史·刑法志》)。

  2. 社会功能

    • 便民性:固定日期便于民众规划诉讼,减少奔波(《古代汉语词典》)。
    • 秩序管控:限制非放告日投状,防止案件积压干扰日常政务(《中国法制史纲》)。

三、文化影响与文献例证

  1. 文学记载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描述:“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严贡生已不在家,只得去会他二个兄弟……那时正是放告日期,知县坐堂。” 印证放告日作为司法程序的关键节点。

  2. 制度废止

    清末司法改革后,随着现代法院体系建立,放告制度逐步废除,转为常设受理机制(《晚清法制改革研究》)。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放告”是古代中国地方官署定期公开受理民众诉讼的制度,主要流行于元、明、清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指官府在特定日期(如每月初一、十五)开衙受理百姓递交诉状的行为。例如《喻世明言》提到“打听了放告日期”,说明民众需提前了解衙门受理案件的时间。

  2. 运作形式

    • 定期挂牌公示:州县衙门会提前发布告示,明确受理诉讼的日期。
    • 开衙审案:官员升堂时,衙役会通过“喝攛箱”等仪式宣告开始收状(参考《神奴儿》第三折描述)。
  3. 历史文献佐证
    元代杂剧《神奴儿》、明代《玉玦记》及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均提及该制度,说明其延续性。

  4. 注意现代误用
    部分现代语境中将“放告”解释为“举报他人”(如),实为对古义的曲解。该词本义仅指官方受理诉讼的流程,不涉及民间主动揭发行为。

扩展说明:放告制度体现了古代司法程序的规范性,但实际执行中常受官僚作风影响,如《儒林外史》中亦有对衙门拖延案件的讽刺描写。

别人正在浏览...

卑秩璸晖彬蔚步栏澄静诚挚斥黜春情错采大奬赛稻谷灯谜镫子掉鞅钉螺独峰牛反璞非訾奋振福州绀发高丘共生钩串俇攘黑精话巴环域花片化整为零浑金璞玉狐嵌检卷极光冀愿来回来去拉逻两形卵白买渡免税男扮女装女娇扑缘乾始千手千眼观音契切齐暾邱井秋试栖息丧庭山照审音兽炉斯擡斯敬天思投赠万分之一顽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