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毘摩罗诘 (Vimalakīrti)佛的别称。亦指 毘摩罗诘 佛像。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6*解五·释昙斐》:“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所以 浄名 杜口於方丈, 释迦 缄默於双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伽蓝东北三四里有窣堵坡,是 毗摩罗詰 。 唐 言 无垢 ,旧曰 浄名 ,然浄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 维摩詰 ,讹略也。” 清 钱谦益 《西湖杂感》诗之八:“今日一灯方丈室,散花长侍 浄名 翁。”
(2).佛经名。《维摩诘经》的异称。 唐 郑薰 《赠巩畴并序》:“其於《浄名》, 僧肇 尤精达。”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顾以为必有本体,名曰物如。物如云者,犹《浄名》所谓色如耳。”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浄名汉语 快速查询。
“浄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毘摩罗诘佛的别称
“浄名”是梵语“Vimalakīrti”(音译“维摩诘”)的意译,意为“无垢称”或“清净名”。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解释:“旧曰浄名,然浄则无垢,名则是称”,说明其名称的由来与“清净无垢”的佛理相关。
维摩诘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人物,以智慧辩才著称,常以居士身份示现教化众生。
佛经《维摩诘经》的异称
“浄名”也指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该经以维摩诘与文殊菩萨的对话为核心,阐述“不二法门”等大乘教义。清代学者章炳麟曾引用该经解释哲学概念。
有部分辞典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名誉清白、无污点”,如查字典网提到“浄名由‘浄’(纯净)和‘名’(名誉)组成”。但这一用法在佛教语境外的文献中较为罕见,可能与词源引申有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背景,可参考《维摩诘经》或玄奘《大唐西域记》相关章节。
浄名(jing ming)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清净的名字”或“纯洁的名誉”。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浄”和“名”。
浄名的部首是水(氵)和口(⺆)。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其中“浄”为3画,而“名”为6画。
浄名一词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其中,“浄”表示“清水”或“洁净”,而“名”则表示“名字”或“声誉”。浄名由此组成,用于指代一个纯净、清洁的名字。
在繁体中,浄名的写法为「淨名」。
在古时候,浄名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正式的古代汉字写法已经不再常用,因此无法给出确切的古代写法。
1. 这个人一直保持着浄名,没有任何污点。
2.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浄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浄洁、浄水、名誉、名字
清白、清廉、纯净
污名、污秽、败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