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债券。《新唐书·裴度传》:“坊使 杨朝汶 ……又获 卢大夫 逋券,捕 卢坦 家客责偿;久乃悟 卢羣 券。”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安刘》:“其人仕至 信州 李曹,会农寺有逋券四千緡,正在秋厅, 安 以为奇货。” 清 程恩泽 《粤东杂感》诗:“五都水旱多逋券,羣贾雍容内乏财。”
逋券是汉语词汇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拖欠债务的书面凭证"。该词由"逋"与"券"二字构成:
字义解析
"逋"(bū)本义为逃亡,《说文解字》释作"亡也",后引申为拖欠、拖延,如《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券"(quàn)指作为凭证的契据,《战国策》有"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二字组合特指债务关系的书面证明文件。
历史应用
《宋史·食货志》记载"凡民间所欠逋券,官为理偿",反映古代官府对民间债务纠纷的管理制度。明清时期契约文书中常见"立逋券人某某"的格式用语,构成古代经济活动的法律凭证。
语义演变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义为"债务的书面凭证",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与"借据""欠条"等现代词汇相比,"逋券"更强调官方认证的契约属性。
本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658页、《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简史》(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174页等权威文献。
“逋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
指债券,即记载债务关系的凭证。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中,表示未偿还的债务契约或欠款单据。
出处与用法
补充说明
“逋”本义为拖欠、逃亡,“券”指契约,合称强调债务未清偿的契约关系。该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语境中。
隘绝盎盂相击並耕不藉木斥堠春困秋乏弹泪单文旦云点焊鵰鞍砥淬对於敦敏多怎负坚执鋭腐弃富谦羹梅攻研犷盛鬼佣骨剌剌蒿艾好声横眉立眼皇枝喙息忽慢夾裆节用爱民经川景升豚犬蠲邪军尉豤祈睽携乐而忘死楞闪廉价连旍连茹闾娵每事问谬彰穆护拗拙彭考怦怦贫户扑空签名青筋勤务射器世宗输倕嗣临蒜条天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