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两当铠的意思、两当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两当铠的解释

保护胸、背的铠甲。《北堂书钞》卷一二一引 三国 魏 曹植 《上先帝赐铠表》:“先帝赐臣……两当鎧一领。”《初学记》卷二二引 晋 庾翼 《与慕容皝铠书》:“ 邓百川 昔送此犀皮两当鎧一领,虽不能精好,復是异物,故復致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两当铠(也写作“两裆铠”或“裲裆铠”)是中国古代铠甲的一种重要形制,其名称和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结构

“两当铠”指一种由前、后两片主要甲身构成的防护装备,形似背心,无肩袖,穿戴时用皮带或织物带在肩部和腰部固定。其核心特征在于“两当”,即“分当胸背”,前片护胸腹,后片护背腰,两片在肩部相连(通常用带子系缚),腰部束带。

结构特征:

  1. 无肩袖设计:区别于全身甲,两当铠仅覆盖躯干要害,便于上肢活动。
  2. 材质多样:早期以皮革(如牛皮)为主,后发展为铁质札甲或鱼鳞甲片编织。
  3. 束带固定:肩部用“襻带”(布或皮条)连接前后片,腰部另束革带加固。

二、名称由来与词源

“两当”一词源于其结构特点:


三、历史演变与使用时期

两当铠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四、文化意义与功能

  1. 军事实用性:轻便灵活,适合骑兵与步兵机动作战,兼顾防护与行动力。
  2. 社会等级象征:高级将领的两当铠常饰金银、犀皮或彩绘,如《南史》载齐东昏侯“着织成裲裆”。
  3. 艺术表现载体:常见于墓葬陶俑、壁画(如北朝娄叡墓武士俑),反映当时军事风貌。

权威参考文献

  1. 《释名·释衣服》(东汉·刘熙):最早记载“裲裆”结构与得名由来。
  2. 《唐六典》(唐·李林甫):详述唐代官制铠甲分类,明确“裲裆甲”为制式装备。
  3.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系统考证两当铠形制演变与考古实证。
  4. 白荣金《甲胄复原》:基于出土实物复原两当铠制作工艺(如北魏铁铠)。
  5.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通过壁画图像分析南北朝至唐铠甲形制特征。

(注:因古籍原文链接需至专业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书格网”查阅,学术著作请参考图书馆或出版社官网,此处不提供具体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两当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防护铠甲,主要用于保护士兵的胸部和背部。以下是关于该词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与结构

两当铠由前后两片甲衣组成,分别覆盖胸部和背部,形制类似“背心”。其名称源于“两当”(亦作“两裆”),即“一当胸,一当背”之意,通过肩部用带子或绳结固定。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灵活性,又减轻了重量,适合骑兵或步兵使用。

2.历史记载与文献来源

3.材质与功能

4.演变与文化影响

两当铠是中国古代军事装备的重要代表,体现了冷兵器时代防护技术与实用性的结合。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使用场景或实物考证,可参考《北堂书钞》《初学记》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案板谤书辫子参谪颤悠悠宸怀赤凤凰达命胆薄二骥刚瘅赣巨人感谢根素弓样寒痹横针竖线洪溶厚脸回绝娇艳裌裙积步鞿靮羁轭接站禁暴正乱进退无途吉士卷尺跼跧康彊老东西连蹦带跳连驾潦倒梆子黎元里子龙屈蛇伸南施北宋撚弄女匠披究轻绡情意穹龟秋音染蓝涅皂任土作贡山魑宿忧贪浊天蛇田生踢毬拓落危巢物形相覔协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