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塞的意思、距塞的详细解释
距塞的解释
(1).距,通“ 拒 ”。阻塞。《史记·项羽本纪》:“故立 沛公 为 汉王 ,王 巴 、 蜀 、 汉中 ,都 南郑 。而三分 关中 ,王 秦 降将以距塞 汉王 。”
(2).距,通“ 拒 ”。犹拒绝。《宋书·徐湛之传》:“遗臣利刃,期以际会,臣苦相諫譬,深加距塞。”
词语分解
- 距的解释 距 ù 相隔的空间和时间:相距数里。距离。行(俷 )距。株距。差(?)距。 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 古同“拒”,抵抗。 古同“巨”,大。 古同“讵”,岂。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塞的解释 塞 ā 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塞 à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塞 è 义同(一)①,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
专业解析
“距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阻塞、阻隔、抗拒。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并结合权威典籍用例说明:
一、词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距”的本义与引申:
- “距”在古汉语中常通假为“拒”,意为抗拒、抵御、把守。例如《说文解字》释“距”有“鸡距”(鸡爪后方突出的尖骨,用于搏斗)之意,引申出抗拒义。
- 在“距塞”一词中,“距”主要取其抗拒、阻挡的含义。
-
“塞”的本义与引申:
- “塞”本义指堵塞、充满。《说文解字》:“塞,隔也。”引申为阻塞、阻隔、要塞(险要的关隘)。
- 在“距塞”一词中,“塞”取其阻塞、阻隔的含义。
-
“距塞”的合成义:
- 将“距”的抗拒义与“塞”的阻塞义结合,“距塞”即表示通过抗拒、把守等方式造成阻塞和阻隔的状态或行为。其核心意思是阻挡、阻塞、隔绝。
二、具体释义与典籍用例
根据权威辞书及古籍记载,“距塞”主要有以下含义:
-
阻塞、阻隔:
- 指人为地设置障碍或利用地形进行阻挡,使通道或联系断绝。
- 典籍用例: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距塞 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此处指把守函谷关,阻挡其他诸侯军队进入。)
- 《汉书·晁错传》:“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晁错在论述守边策略时提到设置障碍、屯民实边以形成“距塞”胡人的防线。)
-
抗拒、拒绝:
- 指对某种要求、意见或势力进行抵制和拒绝。
- 典籍用例:
-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绍知众情未同,不得已乃杀包以弭其迹。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沮授进曰:‘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若道路不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郭图、审配曰:‘……今以明公之神武,连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操,其势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授曰:‘……且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迎天子,建宫许都,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图、配曰:‘武王伐纣,不为不义;况兵加曹操,而云无名!且公师徒精勇,将士思奋,而不及时早定大业,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吴之所以灭也。监军之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绍纳图言。图等因是谮授曰:‘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绍乃分授所统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未及行。”(文中虽未直接出现“距塞”,但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是否抗拒曹操(即“距塞”曹操势力)的争论是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距塞”在政治军事上的抗拒含义。)
三、总结
“距塞”是一个典型的古汉语合成词,由两个具有抗拒、阻塞含义的单字构成。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把守、抗拒等手段达到阻塞通道、隔绝联系或拒绝要求的目的。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尤其是描述军事防御、关隘把守或政治对抗的场景。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对“距”、“塞”及合成词“距塞”的权威释义。
- 《史记》(司马迁著) - 提供“距塞”在秦汉之际军事行动中的经典用例。
- 《汉书》(班固著) - 提供“距塞”在边防策略中的具体应用语境。
- 《后汉书》(范晔著) - 体现“距塞”在政治军事对抗中的含义(通过上下文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距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释义
-
阻塞、阻隔
- 这里的“距”通“拒”,表示阻挡、隔断。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指通过分封降将阻塞刘邦的势力。
-
拒绝
- 同样以“距”通“拒”,表示推辞或排斥。如《宋书·徐湛之传》提到“深加距塞”,意为坚决拒绝对方的提议。
二、用法与文献例证
- 古籍用例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如《史记》《宋书》等,常见于描述军事防御或人际关系的阻隔。
- 现代延伸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扩展为“形容距离遥远或关系疏远”,但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见直接对应,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引申。
三、注意区分
需与成语“距人千里”(形容态度冷淡)区分,二者含义不同。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哀激败井頽垣白皁摽季避灶不衫不履彩幄承恩崇日充周慈姑點抹封羊凤枕逛青好奇尚异华他佳名教工徼墨胶牙稽防霁岫壳质悾款阃域乐施霖沥旅游鞋满子毛龟迷空密苏里河末大必折榒木苹婆屏气慑息匹溢乾竺且苴清簟企拟僧兵商鞅量士师双扇水松涚酌术客朔庭思咎碎烦宿歇鶶鷵田作秃发尪尬王业伪巧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