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铨法的意思、铨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铨法的解释

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新唐书·选举志下》:“初,銓法简而任重。”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朝廷难以銓法持之,遂授太学録。”《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官司文籍散佚,无所稽考,议者以为銓法最为急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铨法(quán fǎ),指中国古代选拔、考核、任用官吏的法规、制度和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一套相对客观、公平的标准和程序,对官员的资格、能力、政绩等进行衡量与评定,以实现人才选拔和职位安排的合理化。该词属于古代职官制度术语,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内涵。

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制度性质:

    • 铨选之法: “铨”本义为衡量轻重的器具,引申为衡量、评量;“法”即法规、法则。“铨法”合指衡量、选拔官员所依据的法律规定和程序规则。它是国家人事管理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规范官员的选拔任用流程,确保其相对公平与效率。
    • 职掌部门: 历史上,铨法主要由吏部(或类似职能的机构,如魏晋的中正)负责制定和执行。吏部因此常被称为“铨部”或“铨衡之司”。
  2. 核心内容:

    • 选拔标准: 铨法规定了官员选拔的基本条件,通常包括出身(如门第、科举功名)、资历(任职年限、经历)、品德(如清正廉洁)、才能(如行政能力、专业知识)、政绩(考核结果)等。不同朝代侧重点有所不同(如魏晋重门第,隋唐后重科举)。
    • 考核程序: 规定了考核官员的具体方式,如定期考课(如唐代的“四善二十七最”)、任期考核、述职等,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降、赏罚。
    • 任用规则: 规定了官员的任用、调动(迁转)、回避(如籍贯回避、亲属回避)、任期等具体规则。例如,如何根据资历、考绩确定升迁次序(即“循资格”),如何分配官职(即“注拟”)。
    • 等级与俸禄: 铨法也关联着官员的品级、散官、勋官等身份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俸禄待遇。
  3. 历史演变:

    • 铨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汉代有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铨法,其弊端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成为铨法中最主要的选拔途径,配合以系统的考课、迁转制度(如“三铨”制度:尚书铨、中铨、东铨),使铨法趋于成熟和制度化。唐代的《唐六典》等法典对铨法有详细规定。
    • 宋、元、明、清各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课、回避等具体铨法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例如,宋代铨法更趋复杂,有“磨勘”等制度;明清则发展出更为严密的选官体系。

总结来说,“铨法”特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关于官吏选拔、考核、任用、升降、赏罚等一系列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总称,是维护官僚体系运行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

相关术语: 铨选、铨衡、铨叙、吏部、科举、考课、迁转、资格、注拟。

参考资料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铨法”是古代中国选拔、任用官吏的法规或条例,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字义分解

  1. 铨(quán):
    • 本义为称量轻重的器具(如秤),引申为“衡量、评估”。
    • 在官职领域特指“量才授官”,例如“铨选”(选拔官员)、“铨叙”(考核晋升)等。
  2. 法(fǎ):
    • 指规则、制度,此处特指官吏选拔的法定条例。

三、历史应用

四、综合总结

“铨法”是古代官僚制度的核心之一,兼具衡量人才和规范任用的双重功能。其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从“人治”向“法治”过渡的尝试,但也存在僵化和限制人才的问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可参考《新唐书》《宋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鹭缞半丁杯渡便鸿避雷器惨蹙蟾兔揣切丹巘邸钞叮泠订契都佼断戟独立自由奖章風寒感畅干僮归谬法果馅儿骨突痼瘵海味航空港鹤首毁顿回放礓石加温洁凈结证金鹊镜疾首痛心崆巄旷如狼子兽心连丛燎祡陵骞没准黾窟民主集中制弭首鸟粪层宁吉漂浪品弦法罄浄擒拿攘人之美三累沙荒师令耍滑头双鵶岁夕条施同志窊樽咸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