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病名。《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集注引 尤怡 曰:“黄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
黄汗是中医病名,指汗液颜色发黄并沾染衣物的病症,其核心特征与病因如下:
黄汗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典型表现为汗液呈黄色如柏汁(黄柏汁液),且沾染衣物难以清洗。部分患者伴随身肿、发热、口渴、四肢头面浮肿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引发痈脓。
中医观点
主要因“汗出入水”或湿热郁结所致:
西医解释
认为与大汗腺分泌异常有关:汗液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增高,经细菌分解后产生黄色色素,常见于腋下、背部等部位。
黄汗需与黄疸鉴别:黄疸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而黄汗仅表现为汗黄且无其他黄疸特征。
(注:若出现持续黄汗或伴随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
黄汗是指因为热而流出的汗液具有黄色的汗珠,常用来形容人在酷热天气或剧烈运动后出现的黄色汗水。
黄汗的部首是黄字的白日部,总笔画数为9画。
黄汗一词源于中国民间的口语表达,用于描述人们在高温天气下流出的黄色汗液。这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人体排出的汗液中含有多余的色素,从而导致汗液呈现出黄色。这种现象常见于高温、高湿度的夏季天气或剧烈运动后。
黄汗在繁体中的写法为黃汗。
在古代汉字中,黄字写作黃,汗字写作汗,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
1. 夏天天气酷热,出了一身黄汗。
2. 他跑了几公里,全身浸透了黄汗。
1. 黄热病
2. 汗珠
3. 汗衫
黄汗的近义词包括:黄色汗液、黄色汗水。
黄汗的反义词为:透明汗液、无色汗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