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病名。《醫宗金鑒·張仲景<金匮要略·水氣病>》:“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集注引 尤怡 曰:“黃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濕熱交病,而濕居熱外。”
黃汗是中醫病名,指汗液顔色發黃并沾染衣物的病症,其核心特征與病因如下:
黃汗最早記載于《金匮要略》,典型表現為汗液呈黃色如柏汁(黃柏汁液),且沾染衣物難以清洗。部分患者伴隨身腫、發熱、口渴、四肢頭面浮腫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引發癰膿。
中醫觀點
主要因“汗出入水”或濕熱郁結所緻:
西醫解釋
認為與大汗腺分泌異常有關:汗液中蛋白質、脂肪含量增高,經細菌分解後産生黃色色素,常見于腋下、背部等部位。
黃汗需與黃疸鑒别:黃疸以目黃、身黃、尿黃為主,而黃汗僅表現為汗黃且無其他黃疸特征。
(注:若出現持續黃汗或伴隨嚴重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中西醫結合診治。)
黃汗是指因為熱而流出的汗液具有黃色的汗珠,常用來形容人在酷熱天氣或劇烈運動後出現的黃色汗水。
黃汗的部首是黃字的白日部,總筆畫數為9畫。
黃汗一詞源于中國民間的口語表達,用于描述人們在高溫天氣下流出的黃色汗液。這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人體排出的汗液中含有多餘的色素,從而導緻汗液呈現出黃色。這種現象常見于高溫、高濕度的夏季天氣或劇烈運動後。
黃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黃汗。
在古代漢字中,黃字寫作黃,汗字寫作汗,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夏天天氣酷熱,出了一身黃汗。
2. 他跑了幾公裡,全身浸透了黃汗。
1. 黃熱病
2. 汗珠
3. 汗衫
黃汗的近義詞包括:黃色汗液、黃色汗水。
黃汗的反義詞為:透明汗液、無色汗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