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兼义的意思、兼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兼义的解释

“十三经”之经注与疏合刻,谓之某经兼义,即兼并“正义”之意。其刻本谓之兼义本。如今 阮 校“十三经”《周易》,即称《周易兼义上经》《周易兼义下经》, 阮元 校勘云:“‘兼义’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取兼并正义之意也。盖其始注疏无合一之本,南北 宋 之间,以疏附於经注者,谓之某经兼义。至其后则直谓之某经注疏。此变易之渐也。”见《〈周易注疏〉校勘记》卷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兼义是汉语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一个词语或文字同时包含两种或多种含义,属于多义现象的一种特殊表达。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1. “兼”的本义

    源自《说文解字》:“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 本义为同时持有两把禾穗,引申为同时涉及两种或多种事物。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

  2. “义”的含义

    《尔雅·释言》:“义,宜也。” 指合宜的道理或内容,后扩展为字词的意义。

    来源:《尔雅》。

  3. “兼义”的合成释义

    结合二者,“兼义”指同一语言单位(如字、词)兼具两种及以上不同含义,强调语义的并存性。例如:

    “古汉语中‘辟’字兼义丰富,既有‘开启’(如‘开辟’),亦有‘君主’(如‘复辟’)。”


二、学术定义与用例

  1. 训诂学中的界定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凡字有本义,有引申义,有假借义。”而“兼义”可视为引申义或假借义并存于同一字形的现象。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典型例证

    • “行”:兼有“行走”(háng)与“行为”(xíng)二义;
    • “乐”:兼表“音乐”(yuè)与“快乐”(lè);
    • “长”:兼具“长度”(cháng)与“生长”(zhǎng)之义。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概念 定义 与“兼义”的差异
多义词 一词多义,需语境区分 “兼义”强调多义共存于同一形式
同形词 字形相同但词源不同(如“花钱”/“花朵”) “兼义”多属同一词源的分化
通假字 借音表义,与本义无关 “兼义”包含本义与派生义

四、现代应用与语言规范

现代汉语中,“兼义”现象多见于文言遗存或专业术语。例如:


参考文献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 《尔雅》. 中国古代辞书.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注:因部分古籍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文献;现代辞书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官网获取权威版本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兼义”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文献学专称(核心含义)

指古代“十三经”注疏合刻的版本名称,即将经文、注文与疏解合并刊印的文献形式。其名称来源于“兼并正义”之意:

二、语言学引申(非主流用法)

现代少数语境中,偶见将“兼义”解释为一词多义现象,即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但此用法并非传统权威定义,更多见于个别词典的通俗化表述,需谨慎使用。


附:“兼”的造字本义

“兼”字本义为同时持两禾(小篆字形像手持两株庄稼),引申为“加倍”“同时涉及多方面”,如“兼程”“兼顾”。这一含义为“兼义”的构词基础。

别人正在浏览...

爱流案行八成百顺版职背约便钱变生肘腋采榷创练大力道地豆角儿督率反风风木含悲风声抚御嘎啦高巍怪牒固定电话合钤鸿装灰骨机不旋踵解羽介者锦水酒容九奏儁声餽边愣头儿青连络理脉立约人罗曼史明恪旆旃披毛索黡骞举啓瀹茙葵塞塞三角兽三万六千日蛇祸神闲气静势居水官赎解讨债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象仪望舒蜿蜿虵虵问名屋里的遐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