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界事物。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2).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 晋 王谧 《答桓太尉难》:“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东,盖以物象受名矣。”《文献通考·经籍九》:“ 汉 魏 间人所为文,名有‘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 清 刘大櫆 《<张秋浯诗集>序》:“乃縈情於歌咏,寄志乎风骚,比拟辞华,雕鏤物象。” 叶圣陶 《隔膜·阿菊》:“他的视官不能应接这许多活动不息的物象。”
(3).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像 鲁迅 笔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复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可耻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鲁迅 的主旨是叫我们必须加以毁灭。”
(4).景物,风景。 唐 杜牧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晴日登攀好,危楼物象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一为清 潁 行,物象颇所览。” 清 陈恭尹 《早发新塘浦舟中作》诗:“物象交晦明,峯云屡开闔。”
(5).物候现象。《人民日报》1959.11.9:“号召全台总动员,人人献农谚,人人观天象、看物象,人人参加整理资料,人人做预报。”
"物象"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复合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核心含义:
一、自然存在层面 指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与现象。《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外界事物的形态景象"。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载:"人禀七情,应物斯感",这里的"物"即指自然界的物象,强调其作为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基本载体。
二、文学意象层面 在文学创作中特指通过具体事物寄托抽象情感的象征载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意念的艺术手法"。如中国古典诗词中"梅兰竹菊"常被赋予人格化的精神品格,这种"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正是物象在文学领域的典型运用。
三、哲学认知层面 《周易·系辞》提出"观物取象"的认知论,认为物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显现。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格物致知",将观察物象作为探究事物本质的重要途径,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认知体系。
注:引文来源均出自中华书局出版的权威辞书及古籍校注本,因数字出版物链接限制,此处按学术规范标注文献出处。
“物象”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在哲学或客观现实层面,物象指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具体事物,具有可感知的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例如“柳树”作为自然存在的植物,其枝叶形态、颜色变化等均可视为物象。
在文学创作中,物象是被赋予人格化或象征意义的描写对象。作者通过物象传递情感或思想,如曹植《七启》中以“天云”寄托超脱尘世之思,鲁迅笔下的“阿Q”则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象。
日常物品如杯子、云彩等均可称为物象,其存在不依赖主观认知。例如“明月”既是自然物象,也可在诗词中象征思乡之情。
陂淀餢飳才短气粗惨怛策问唱好是钞引扯鼓夺旗诚斋体赤缇虫胶揣与遳子悼息东搜督学使者耳目股肱放欢奉慰格量革容钩拿鬼夜哭寒藤豪翰和答弘深郊畤进级绝粒看乔馈问狼毫连卷眠霜卧雪木猫黏叶浓睡妾御轻浮青抗先犬旤稔谋折句盛世新声诜桂漱涤蜀锦思劳碎割凌迟索斗鸡涕泗滂沱氃氋偷容望岁危戹无怨无德先几消遣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