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王后的意思、二王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王后的解释

指古代新朝建立后前两朝王族受封的后裔。《诗·周颂·振鷺序》:“二王之后来助祭也。” 郑玄 笺:“二王, 夏 殷 也;其后, 杞 也, 宋 也。”《汉书·王莽传上》:“博采二王后及 周公 、 孔子 世列侯在 长安 者适子女。” 唐 白居易 《二王后》诗:“二王后,彼何人? 介公 、 酅公 为国宾, 周武 、 隋文 之子孙。”《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八·二王后》题解:“《礼记·郊特牲》曰:‘礼二王之后,尊贤不过二代。’ 杜佑 曰:‘不臣二王后者,尊也。’…… 隋 封 后周 靖帝 为 介国公 ,唐封 隋 帝为 酅国公 以为二王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王后"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的礼制传统。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新王朝建立后,为彰显尊崇前代、彰显仁德,特别优待并册封前两代王朝的直系后裔为诸侯国君,使其保有宗庙祭祀之权,延续其先祖的祭祀香火。这一制度体现了"兴灭国,继绝世"的儒家政治理想。

二、制度背景与目的

  1. 源于"三恪"之礼:"二王后"制度是古代"三恪"礼制的一种具体体现。"三恪"指新王分封前代三个王朝的后裔以示尊崇,"二王后"则特指其中前两代王朝的后裔。
  2. 政治象征意义:该制度旨在表明新王朝承天受命、尊重历史传承,同时安抚前朝遗民,巩固统治合法性,彰显新统治者的仁德与宽厚 。

三、历史演变与实例

  1. 周代起源:周武王灭商后,分封黄帝后裔于蓟、帝尧后裔于祝、帝舜后裔于陈,此为"三恪"早期形态。后世"二王后"概念由此衍生。
  2. 唐代典型:唐朝明确实行"二王三恪"制。唐以周、隋两朝后裔为"二王后",封周后为介国公、隋后为酅国公,给予特殊礼遇,位列诸臣之上 。

四、文化意义 "二王后"不仅是一项政治制度,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需注意:"后"在此指"后代、后嗣",并非指"皇后"。

参考资料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二王后”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涉及古代王朝更迭时对前朝后裔的礼遇政策。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新王朝建立后,对前两朝王族后裔进行册封,授予爵位以示尊崇。例如周朝分封虞、夏的后裔,隋唐时期封北周、隋朝后裔为“介国公”“酅国公”等。

二、历史出处

  1. 起源: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周武王分封虞、夏后裔之事。
  2. 制度延续:唐代白居易《二王后》诗中提到“周武隋文之子孙”,表明该制度在唐代仍有实践。

三、相关概念

四、应用实例

五、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如)提到“两位妃子争宠”的引申义,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史料,可能为后世文学衍生含义,需谨慎对待。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通典》等古籍,或查看、2、6等高权威性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人保荐比辑兵强马壮伯远帖不移日豺狗赤德褫缺愁惵出母断织劝学对比色恩深法驰凤诺風鵬抚胸乖漓怪民孤背故蕖孩乳寒井薅恼黑塔窟鸿律缓军环向灰白荟蘙强嘴拗舌见临假气积困两面印良算临日麦苗密苏里河囊赍凝寂平实拑勒亲房青尖轻直泉韵上灵甚底蜃市市暨殊渥四隤山土礼偎陇儿巫山云雨五味俱全显服肖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