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风雷之变的意思、风雷之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风雷之变的解释

《书·金縢》载: 周武王 死后, 周公 摄政,镇压了 武王 的弟弟 管叔 、 蔡叔 等的叛乱。 武王 子 成王 因受流言影响,怀疑 周公 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后遂以“风雷之变”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下》:“夏四月,京师地震。癸巳,司空 陈褒 以灾异免。於是犹有风雷之变,有司復以追咎三公。” 明 何景明 《应诏陈言治安疏》:“昔 成王 感於风雷之变,乃有刑措之休; 高宗 感於雊雉之异,是臻 嘉靖 之效。”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尚书三》“ 周公 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夫是非曲直必无竝行之理,既知 管 蔡 流言,则又何疑乎 周公 ,乃必待风雷之变、发金縢之书而后悔而迎公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风雷之变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两个维度解析。从构词法看,“风雷”原指自然界的风暴与雷电,《说文解字》载“风动虫生”“雷阴阳薄动”,本义指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现象。“之变”作为偏正结构,强调由特定原因引发的重大变故,《尔雅》释“变”为“易也”,特指本质性改变。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具有双重意象:其一喻指自然灾害,《汉书·五行志》记载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关中地区“暴风拔木,雷霆震殿”,史官谓之“风雷示警”,特指异常天象引发的社会动荡;其二象征社会变革,《周易·益卦》彖传“风雷益”被王弼注解为“改故鼎新之象”,后世常以“风雷之变”比喻破除旧制的改革运动,如王安石变法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引此典论证革新的必要性。

在语言学流变中,该词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语义迁移。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凡从风雷取义者,皆含骤变之意”,这一训诂学阐释为现代汉语中“风雷之变”多用于形容突发性重大事件提供了词源依据。当代《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喻指具有颠覆性的重大变故”,收录于气象学与社会科学双重语义项下。

网络扩展解释

“风雷之变”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灾异现象,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源自《尚书·金縢》。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平定了管叔、蔡叔的叛乱。成王(武王之子)因听信流言怀疑周公的忠诚,导致“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即雷电狂风导致庄稼倒伏、树木被连根拔起,百姓恐慌。这一异常天象被视为上天对君主失德的警示。

二、释义

指代上天通过自然异象(如狂风、雷电)向人间示警的灾祸预兆,常用于古代政治语境中,强调统治者需反省德行或政策。

三、历史应用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曾因地震等灾异现象,官员引用“风雷之变”劝谏君主追责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认为这是上天对执政者的警示。

四、成语属性

五、延伸意义

该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现象与人事政治关联,强调君主需顺应天意、修德安民。

别人正在浏览...

八叉白泉饱学之士卑躬笔翰如流卜右陈词趁汤推崇好抽球楚房餈团殂陨黛岑递降枙臬放官风派俸浅服式歌剧宫宇孤行己意,孤行己见忽亲瓠叶羹交唱轿番阶宠坤舆賫奉老井烈火临难苟免龙井寺沦昧緑惨红愁偻偻满打满算曼衍鱼龙马前课难免泥水匠泡泡纱辟胁牵心齐奋求道于盲泉石膏肓认出三福善待哨长誓以皦日数纪硕学暑气踏高蹻听视驼骋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