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端午的意思、端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端午的解释

(1).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 汩罗江 的古代爱国诗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 汨罗 遗风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 郑 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2).泛指农历每月初五日。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 张説 《上大衍历序》云:‘谨以 开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 宋璟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名称“端午”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源解析

  1. “端”的含义
    “端”意为“初始”或“开端”,如网页和所述,古代“端五”即“初五”,指农历五月初五。
  2. “午”的关联
    按地支纪月,五月为“午月”,而“午”与“五”相通,因此“端五”演变为“端午”(网页、)。此外,“午时”为阳辰,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网页、)。

二、别称与日期

端午节有多个别称,如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网页、),日期固定在农历五月初五。其名称差异多与历法、习俗相关,例如“重午”因月、日均为“五”而得名(网页、)。

三、文化习俗

  1. 纪念人物
    主流说法为纪念屈原投江,衍生出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网页、)。另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网页)。
  2. 祈福避邪
    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与“五月为毒月”的信仰相关,旨在驱邪避灾(网页、)。

四、文化意义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网页)。其内涵融合了家国情怀、自然崇拜与民俗传承,如网页所述,节日寄托了对先贤的追思与对安康的祈愿。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习俗或历史演变,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网络扩展解释二

《端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端午,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用来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爱国诗人,他因忠于国家被贵族驱逐,最终投江自尽。为了不让鱼虾侵害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饱鱼虾,也有人划船前往打捞,这就是传统龙舟竞渡活动的起源。端午节还有踏青、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传统习俗。 拆分部首和笔画: 《端午》的拆分部首是「立」和「片」,其部首笔画分别为5和4。 来源: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这篇著名的古代诗文中。由于屈原投江的地点是在今天的湖北省咸宁市阳新县,所以当地人将纪念屈原的节日称为「端午节」。 繁体: 《端午》的繁体字为「端午」,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端午》在古时的写法较为简单,字形较为朴素,字的结构也较为简单。 例句: 1.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赛龙舟,吃粽子,非常有意思。 2. 哥哥专门为我包了一个美味的粽子,真是太温暖了。 组词: 端午佳节、端午粽、端午活动、端午习俗等。 近义词: 龙舟节、屈原节等。 反义词: 端午节无反义词,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中国传统节日。

别人正在浏览...

鞍衔百禽长百杂香版臿被套綳巴吊拷边屯壁门笔诛墨伐捕机车舩宸声冲损大苏飞崿蜂衙浮杯斧戉共鸣器观风使孤露后婚儿火笔画沪指謇澁尖酸借读诘断即路金杏计资累积累及无辜麟管理丧满抱妙偈弥蔓明刺南栈道前流蹊蹻清睡栖所羣纪柔远镇迩三十六雨视护蜀石贪力窴然踢毬透支银外宠文考五长笑海小月鞋拽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