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倍息的意思、倍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倍息的解释

加倍的利息。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富室竭其财储,贫人假举倍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倍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加倍偿还利息,通常特指高利贷。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加倍偿还的利息

    • “倍息”字面意思就是“成倍的利息”。其中:
      • 倍:表示加倍、翻倍。
      • 息:指利息、利钱。
    • 因此,“倍息”直接指借款到期后需要偿还的利息是本金的倍数,或者利息的计算方式使得最终偿还总额远超本金。这体现了极高的、通常是不合理的利率水平。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
  2. 历史背景与特指:高利贷的代名词

    • 在中国古代经济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倍息”常被用来指代高利贷行为。例如:
      •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了晁错描述农民困境的名言:“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这里的“倍称之息”即“倍息”,指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借粮,收获后要加倍偿还(借一还二),是典型的高利贷形式。
      • 后世文献如《宋史》、《明史》以及众多笔记小说中,“倍息”一词频繁出现,用以描述盘剥百姓、利息高昂的借贷活动。来源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社会影响与法律规制

    • 由于“倍息”意味着极高的剥削性,它往往导致债务人陷入贫困甚至破产,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历代王朝大多会颁布法律对借贷利息进行限制,禁止或打击“倍息”行为(即超过法定利率上限的借贷)。来源参考:《中国法制史》(相关论述)。
  4. 现代理解与延伸

    • 在现代汉语中,“倍息”一词的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描述历史上或现实中利率极高、带有剥削性质的借贷行为时,仍是一个准确且具有历史感的词汇。它不仅仅指利息翻倍(100%利率),更泛指利息率极高、负担沉重的借贷。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倍息”指需要加倍偿还的利息,是中国历史上对高利贷的典型称谓。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利息极高、剥削性极强的借贷形式,常导致债务人陷入困境,并受到历代法律的限制。其核心特征在于利息负担远超本金,具有显著的剥削性质。

网络扩展解释

“倍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1.作为经济术语的核心含义

指加倍的利息,通常用于描述高利贷或借贷中的高额利息。例如:

2.可能的延伸理解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倍数增加、迅速扩大”,但此说法与其他权威来源(如汉典、古籍引用)不一致,可能为误传或混淆了其他成语的释义。

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汉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草茆茶筅重返垂天翼楚王风触须盗幸彫掞掉眩东巴文杜酝范史赣娄干嘛耕钓耕织图工农联盟槐实蹇策杰立结脉羁絏君命老大娘了完灵轝六道龙超耐格南乡噢休喷浆法闝荡千斤榷取取纳仁心仁闻三亲上溢下漏士夫十六国豕鱼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守筮率由旧章讼逮弹性工资桃夭踏行贴里颓缺亡虑卧不安席五分钱物际祥禫相为表里小鹿儿心头撞锡贡心胆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