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息的意思、倍息的詳細解釋
倍息的解釋
加倍的利息。 晉 葛洪 《抱樸子·道意》:“富室竭其財儲,貧人假舉倍息。”
詞語分解
- 倍的解釋 倍 è 等于原數的兩個:加倍。事倍功半。倍道而行(兼程而行)。 某數的幾倍等于用幾乘某數:二的五倍是十。 更加,非常:“每逢佳節倍思親”。倍加。倍兒精神。 增益:“焉用亡鄭以倍鄰?” 古同“背”,背棄
- 息的解釋 息 ī 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歎息。窒息。瞬息萬變。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甯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養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兒女:子息。 利錢:息
專業解析
“倍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加倍償還利息,通常特指高利貸。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加倍償還的利息
- “倍息”字面意思就是“成倍的利息”。其中:
- 因此,“倍息”直接指借款到期後需要償還的利息是本金的倍數,或者利息的計算方式使得最終償還總額遠超本金。這體現了極高的、通常是不合理的利率水平。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辭源》(商務印書館)。
-
曆史背景與特指:高利貸的代名詞
- 在中國古代經濟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倍息”常被用來指代高利貸行為。例如:
- 《漢書·食貨志上》記載了晁錯描述農民困境的名言:“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這裡的“倍稱之息”即“倍息”,指農民在青黃不接時借糧,收獲後要加倍償還(借一還二),是典型的高利貸形式。
- 後世文獻如《宋史》、《明史》以及衆多筆記小說中,“倍息”一詞頻繁出現,用以描述盤剝百姓、利息高昂的借貸活動。來源參考:《辭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社會影響與法律規制
- 由于“倍息”意味着極高的剝削性,它往往導緻債務人陷入貧困甚至破産,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曆代王朝大多會頒布法律對借貸利息進行限制,禁止或打擊“倍息”行為(即超過法定利率上限的借貸)。來源參考:《中國法制史》(相關論述)。
-
現代理解與延伸
- 在現代漢語中,“倍息”一詞的使用頻率降低,但在描述曆史上或現實中利率極高、帶有剝削性質的借貸行為時,仍是一個準确且具有曆史感的詞彙。它不僅僅指利息翻倍(100%利率),更泛指利息率極高、負擔沉重的借貸。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倍息”指需要加倍償還的利息,是中國曆史上對高利貸的典型稱謂。它反映了古代社會中存在的一種利息極高、剝削性極強的借貸形式,常導緻債務人陷入困境,并受到曆代法律的限制。其核心特征在于利息負擔遠超本金,具有顯著的剝削性質。
網絡擴展解釋
“倍息”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1.作為經濟術語的核心含義
指加倍的利息,通常用于描述高利貸或借貸中的高額利息。例如:
- 《漢書·食貨志》提到“半價倍息”,指以半價買入物品,卻收取成倍的利息。
- 晉代葛洪《抱樸子·道意》記載:“富室竭其財儲,貧人假舉倍息”,反映古代借貸中富人通過“倍息”剝削窮人的現象。
2.可能的延伸理解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倍數增加、迅速擴大”,但此說法與其他權威來源(如漢典、古籍引用)不一緻,可能為誤傳或混淆了其他成語的釋義。
使用建議
- 古籍或曆史語境:優先采用“加倍利息”的釋義。
- 現代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無明确借貸背景,建議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漢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翔八州别識並世伯瑜長句重文楚波初測純粹假言推理叢滋撺越打從獨搖芝訪诹鳳铎風警風聲賤人告倒稿籤門上耿命耿挺工程工人共少衮斧汗喘寒花晚節黃面老窖貨疾痗巾卷酒瘋子祭祖捐官劇聖款儀庫若幹累計龍亶石貌肖篾筍名德重望木蝱墓庭平裕青春客屈撓阮始平散鹽升滅手絹受盤松根隨任螗蜩騰逸畋犬退惰退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