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行”。亦作“蹹行”。1.搜查;察看。《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 杜预 注“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蹋伏” 唐 孔颖达 疏:“前有斥候蹋伏者,令人远在军前斥度候望,虑有伏兵,使蹋行之。”蹋,一本作“ 蹹 ”。 宋 苏辙 《论黄河东流札子》:“欲乞圣慈特选骨鯁臣僚及左右亲信,往 河 北计会,逐处安抚转运、提刑、州县及北外监丞司官,同共踏行,详具图録,开述利害,保明闻奏。”
(2).踩踏,行走。 庾信 《镜赋》“朱开锦蹹,黛蘸油檀” 清 倪璠 注:“朱,丹色。谓蹹行之处用锦绣为之,有丹色也。”
“踏行”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来理解,具体可分为以下层次:
字面解释
指“踩踏、行走”,即用脚接触地面移动的行为。例如庾信《镜赋》中提到的“锦蹹行”,即指用锦绣装饰的行走路径。
引申含义
作为成语时,形容行动轻盈、不露痕迹,如“踩着脚尖行走”,常用于描述低调或谨慎的行为方式。
军事术语
在《左传》注疏中,“踏行”指军事搜查或侦察,如唐代孔颖达解释为“斥候蹋伏”,即军队前行时探查敌情、排除伏兵的行动。
礼仪与修养
古代士人注重行走仪态,认为“踏行”能体现修养,要求步履轻缓、避免声响,这一行为被赋予文化内涵。
“踏行”既有具体动作描述,也有抽象的行为比喻,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左传》注疏及庾信《镜赋》相关注释。
踏行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和“行”两个部首组成。它的笔画数为15画。
踏行的部首是由"⻍"和"行"组成,"⻍"是对于"⻊"的变形,表示人类的足部。而"行"代表行走的意思。踏行的笔画数一共有15画。
踏行一词的来源并不特别明确。根据一些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人们在行走时,用脚踏着地面前进,因此产生了踏行这个词。
踏行的繁体字为「踏行」。
在古代,踏行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不同。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踏行可能会写作「蹋行」或者「跕行」等。
1. 他踏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一步一步地向前。
2. 他以轻快的脚步踏行在沙滩上,享受着海风的吹拂。
踏行的相关词语:踏入、踏步、踏上、踏足、踏实。
踏行的近义词:行走、步行、走动。
踏行的反义词:停留、静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