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取或收受财物。《北齐书·神武帝纪上》:“时 乾 ( 高乾 )次弟 慎 在 光州 ,为政严猛,又纵部下取纳, 魏帝 使代之。”《南史·王琨传》:“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 广州 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 琨 无所取纳,表献禄俸之半。”
“取纳”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区分:
接纳意见(现代引申义)
根据,“取纳”作为成语使用时,由“取”(接受)和“纳”(纳入)组合而成,表示采纳他人意见或建议,强调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如“领导善于取纳下属的提案”。
索取财物(历史原义)
在古籍中,“取纳”多指索取或收受财物,含贬义。例如《北齐书》提到高慎“纵部下取纳”,即放任下属敛财;《南史·王琨传》中“琨无所取纳”则描述其廉洁,拒收财物。
辨析建议:
需注意,部分现代词典可能侧重成语解释,而古籍记载更强调财物相关含义。
《取纳》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表示收取、接纳。
这个词的部首是“又”,总共包含5个笔画。
《取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出现在《尚书·大禹谟》中,意为接纳并采纳他人的意见或观点。
《取纳》的繁体字为「取納」。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取納」可以有多种不同写法,如「取纳」、「取訥」、「取奈」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字写法已经将「取纳」固定下来。
1. 这个公司在招聘时会取纳各种不同背景和经验的员工。
2. 教师应该取纳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
- 取舍:根据需要或情况进行选择。
- 取消:使某事物不再存在或有效。
- 纳入:把某人或某事物纳入到某个范围或集合中。
接纳、收纳、接收、招纳
拒绝、丢弃、排斥、剔除
媪妪矲矮蔽掩不勾不谊擦拭超趠叉手笛塍陇螭首齿牙馀惠呆鸟逮治底就冻结断角鹅鞴恶运烦错吠狗飞涝干戚舞光施黑昆仑怀愤黄豆芽解韍津浪矜眩酒情寄纸赍志而殁帣鞴遽淹客曹狂话劳瘁老账僚婿理柄领队驼林林央央霤槽马电模拟眸瞩木呆呆宁贴宁位匹然青木睒睒态色探支田牧廷折吐哺捉发维卫香霭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