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极其悲愤或恐惧。《三国演义》第三七回:“窃念 备 汉 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羣雄乱国,恶6*党欺君, 备 心胆俱裂。”《西湖佳话·岳坟忠迹》:“人人见了心胆俱裂,杀得 金 兵四散五落。”亦作“ 心胆俱碎 ”。《东周列国志》第八二回:“﹝ 夫差 ﹞於途中连得告急之报,军士已知家国被袭,心胆俱碎,又且远行疲敝,皆无鬭志。”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心胆俱裂汉语 快速查询。
“心胆俱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xīn dǎn jù liè,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人因极度恐惧或惊吓,导致内心和胆量仿佛同时破裂,情绪完全失控。
字词解析
出处
最早见于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备心胆俱裂。”。后冯梦龙《古今小说》等作品也沿用此词。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面对极端危险、恐怖事件或巨大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含贬义。
例句:
属主谓式结构,可作谓语、定语或补语。
例: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细节,可参考《三国演义》或查字典等来源。
心胆俱裂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因过于害怕、紧张或惊恐而心神不宁,心脏跳动剧烈,胆怯得无法自持的状态。它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极大压力或恐惧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心胆俱裂的部首是心(xīn)、胆(dǎn)和裂(liè)。它们的笔画分别为4、9和12。
心胆俱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心胆俱裂”。随后在古代文献和小说中广泛使用,用以形容人的内心极度恐惧和紧张的状态。
心胆俱裂的繁体字为「心膽俱裂」。
在古代,心胆俱裂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心写作「忄」,胆写作「膽」,裂写作「㖨」。
他面对危险时,心胆俱裂,完全失去了冷静和勇气。
胆怯、心惊胆战、胆怯如鼠
胆战心惊、惊恐万状、惊慌失措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勇往直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