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寄迹于水滨的隐士。 晋 郭璞 《设难·客傲》:“昆吾挺锋,杞梓竞敷,兰荑争翘,嚶声冠於伐木,援类繁乎拔茅。是以水无浪士,巖无幽人。”
(2). 唐 元结 的别号。 唐 元结 《瀼溪铭》:“ 浪士 作铭,将戒何人,欲不让者,惭游 瀼 滨。”《新唐书·元结传》:“﹝ 结 ﹞后家 瀼 滨,乃自称 浪士 。”
“浪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指隐居水边的隐士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的《设难·客傲》:“水无浪士,巖无幽人”,形容寄居水滨、超脱世俗的隐者。这类隐士常以自然为伴,体现道家避世思想。
唐代元结的别号
唐代文学家元结晚年定居瀼溪(今湖北境内),自称“浪士”。因其性格放达,时人戏称“漫郎”,后演变为对不拘礼法文人的代称。
发音与写法:拼音为 làng shì,汉字结构为“浪”(左右结构)与“士”(独体结构)。
浪士是一个汉字词汇,意为游荡在江湖之间的士人,也可以指具有豪放不羁、不拘束传统礼仪的人。浪士在古代经典文学中常常被描写为胸怀壮志、追求自由的人。
浪士由两个部首组成:水部和士部。
浪士总计有12画。
浪士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水浒传》等。此词起初用来形容那些游走在世间的士人,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豪情壮志、追求自由的青年。
在繁体字中,浪士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浪士也可写作「浪士」。
他心怀浪士志,拒绝了家庭安定的生活。
水浪、浪漫、快浪、浪迹、佳士
游侠、豪杰、自由人
守规矩、遵守传统、墨守成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