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失的政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这些人各有所长,都能直言谏诤,补救缺政。”
“缺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缺政(拼音:quē zhèng)指“缺失的政事”,即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疏漏或不足之处。该词多用于历史或学术语境,强调对政治弊端的批评或反思。
在《中国通史》第三编中提到,唐代谏臣通过直言进谏“补救缺政”,说明该词常用于描述历史中通过谏言修正政策疏漏的行为。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学术讨论或历史研究。例如,可指代“立法不完善导致的公信力问题”。
《道德经》中“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一句(见),虽未直接使用“缺政”,但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政治严苛与民生关系的辩证思考,可辅助理解相关概念。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历史案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中国通史》等文献来源。
缺政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缺和政。
缺字的主要部首是缶,总共有12画。政字的主要部首是攵,总共有9画。
缺政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史记·汉书》。它指的是政府在治理和管理方面的缺失和不力,形容政府官员对于人民的需求和权益缺乏积极应对和解决的态度。
缺政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缺政」。
古代汉字对于缺政的写法有些许不同。可以是「缺政」,也可以是「缺之政」。
1. 这个地区的居民长期以来一直深受缺政问题困扰。
2. 缺政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
缺政可以和其他词语组成新的词汇:
1. 缺政不作为:指政府在推进发展和改革方面缺乏积极的行动。
2. 缺乏政策:指在某一领域或者问题上,政府缺乏明确的指导政策。
缺政的近义词包括:徇私枉法、对策不力、行政失职。
缺政的反义词可以是:有为政府、善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