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井》:“井谷射鮒。” 孔颖达 疏:“ 子夏 传曰:井下虾蟆呼为鮒鱼也。”井底为井蛙蛰伏的窟穴,故用以代称井。 唐 黄滔 《景阳井赋》:“盖悲鮒蛰之穴,不是龙潜之地。”
“鲋蛰之穴”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语,其含义与井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最早出自《周易·井卦》的爻辞“井谷射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引用子夏的注解,提到“井下虾蟆呼为鲋鱼也”。这里的“鲋”指井中的生物(如小鱼或虾蟆),“蛰”意为蛰伏,“穴”即洞穴,合起来指井底作为鲋鱼蛰伏的窟穴,故代指井本身。
在文学作品中,该词常被用来象征狭小、卑微的处所。例如唐代黄滔《景阳井赋》中写道:“盖悲鲋蛰之穴,不是龙潜之地”,通过对比“鲋蛰之穴”与“龙潜之地”,表达对景阳井昔日盛景消逝的感慨。
这一词语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联想,将井底生物的生存状态与井的意象结合,赋予其隐喻色彩。其核心意义在于以具体物象(井)暗喻环境局限或地位卑微。
“鲋蛰之穴”本义指井底鲋鱼蛰居的洞穴,引申为代指井,并在文学中衍生出象征平凡或困顿境遇的用法。其出处可追溯至《周易》,体现了古代汉语的意象化表达特点。
鲋蛰之穴一词是指鱼类在冬眠期间所藏身的地方,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鱼和蛰。鱼的部首是鱼,蛰的部首是虍。它的总笔画是15画。
鲋蛰之穴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汉字书写,是繁体字的一种变体。在古代,使用的是繁体字形“魚蟄之穴”。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经过了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
例句:在深秋时节,许多鱼类都会寻找合适的鲋蛰之穴进行冬眠。
组词:鲋蛰、蟄伏、鱼类、冬眠。
近义词:冬眠之所。
反义词:活动之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