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隶的意思、附隶的详细解释
附隶的解释
仆从,下属。《宋书·恩倖传·阮佃夫》:“ 泰始 初,军功既多,爵秩无序, 佃夫 僕从附隶,皆受不次之位。”《南史·刘湛传》:“ 义康 僚属及 湛 诸附隶潜相约勒,无敢歷 殷氏 门者。”《隋书·裴藴传》:“宾客附隶,徧於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
词语分解
- 附的解释 附 ù 另外加上,随带着:附体。附件。附带(a.另外有所补充的;b.非主要的)。附庸。附会(a.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如“牵强附附”;b.组织文章、布局谋篇、命意修辞等创作活动,如“精思附附,十
- 隶的解释 隶 (隸) ì 附属,属于:隶属。配隶(从属)。直隶中央。 封建时代的衙役:隶卒。皂隶。徒隶。 旧社会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隶。隶仆。 汉字的一种书体:隶书。隶字。汉隶。 隶 (隸) à 古同“逮”
网络扩展解释
“附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仆从、下属,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及补充信息:
1.基本释义
- 附隶(拼音:fù lì)指依附于主人或上级的仆役、随从,或指处于从属地位的下属人员。例如《宋书》中提到“佃夫仆从附隶,皆受不次之位”,即指阮佃夫的仆从和下属被破格提拔。
2.词源与结构
- 单字解析:
- 附:本义为依附、附属(如“隶属”)。
- 隶:古代多指奴仆或从属者(如“奴隶”),后引申为附属关系(如“隶属”)。
- 组合含义:两字叠加,强调依附性身份,多用于描述古代社会中地位较低、受他人支配的群体。
3.文献用例
- 《南史·刘湛传》提到“湛诸附隶潜相约勒”,指刘湛的仆从私下约定约束行为。
- 《隋书·裴蕴传》记载“宾客附隶,遍于郡国”,说明裴蕴的门客和仆从遍布各地,甚至侵扰百姓。
4.近义词与语境
- 近义词:仆隶、属隶、从者。
- 使用场景:多用于史书、文言文,描述官僚、权贵的随从或依附势力,含一定贬义(如滥用职权时提及“附隶扰民”)。
5.现代适用性
-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历史语境。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下属”“随从”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宋书》《南史》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附隶》的意思
《附隶》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附属在辖区内。
拆分部首和笔画
《附隶》由部首“阝”和字根“隶”组成,共有11个笔画。
来源
《附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书·食货志》中,用来形容国家的辖区内的各种附属机构。
繁体
《附隶》的繁体形式为「附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附隶》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字根的写法为「⻌」。而且在隶书中,其笔画形状也有所差异。
例句
1. 这个部门是市政府下属的一个《附隶》机构。
2. 县级政府派遣人员到各个乡镇建立了《附隶》机构。
组词
附隶机构、附隶关系、附隶县、附隶制度
近义词
附属、隶属、从属、隶属机构
反义词
独立、解除隶属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