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鲙残鱼。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鲙残鱼》:“鱠残出 苏 、 淞 、 浙江 ,大者长四五寸,身圆如筯,洁白如银,无鳞。若已鱠之鱼,但目有两黑点尔。” 清 李元 《蠕范·物化》:“鱠残,银鱼也,水精也,龙头也,王餘也……清明前则肥,后则瘦。”
"鲙残"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一种名为"鲙残鱼"的水生动物,现代常称为银鱼。其名称来源于古人对这种鱼外形特征的描述——因体态细长、色泽银白如被切剩的鱼片("残鲙"),故得名。
二、形态与特征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
三、相关文献记载
清代《蠕范·物化》提到其别名多达十余种,包括"水精""龙头""王餘"等,并指出其肉质肥瘦随季节变化:清明前肥美,清明后瘦削。
四、现代对应
如今"鲙残"一词多用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对应的现代生物为银鱼,主要分布于江浙水域(如苏州、松江、浙江等地)。
《鲙残》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残破、残缺、残忍。
根据《康熙字典》,《鲙残》的部首是鱼,笔画数为13画。
《鲙残》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说文解字》,是由鱼部与迤部组合而成的。
《鲙残》的繁体字是「鱠殘」。
古时的《鲙残》字写作「魁多半」,部首是「鱼」,整体表示鱼骨残破的样子。
1. 这座古建筑已经是鲙残不堪,亟需修缮。
2. 他的心灵受到了鲙残的创伤,无法忘记那段痛苦的经历。
1. 鲙痕:指肌肤上的残留伤痕。
2. 殘破:表示物品因损坏或老化而变得残缺不全。
1. 破碎:指物体被打碎、分解成小块。
2. 断裂:表示物体被折断或裂开。
完整:表示物体没有任何损坏或缺失,保持完好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