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下晡 ”。《史记·天官书》:“而 汉 魏鲜 集腊明正月旦决八风……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昳至餔,为黍;餔至下餔,为菽;下餔至日入,为麻。”《汉书·天文志》餔作“晡”。《资治通鉴·汉淮阳王更始元年》:“下餔时,众兵上臺, 苗訢 、 唐尊 、 王盛 等皆死。”
“下哺”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解释如下:
基本解释
“下哺”同“下晡”,指申时(下午3-5点)后的五刻,即下午五时三刻左右。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分上、中、下三段,如“晡时”对应申时,“下哺”即晡时的最后阶段。
文献依据
部分词典(如、2)提到“下哺”作为成语,表示子女侍奉父母的责任,由“下”(服从)和“哺”(喂养)组成。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反哺”等词混淆,建议以时间含义为主。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记》《汉书》等古籍原文。
下哺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作动词,表示喂养或哺育下一代。
下哺的部首是口字旁,总计有11个笔画。
下哺是由下和哺两个字组成的,下表示往下方的方向,哺表示喂养。两个字结合在一起,意味着向下喂养。
下哺的繁体字是「下飼」。
在古代,下哺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义和部首。例如,下哺的古代写法可以是「下噶」。
1. 妈妈在下哺小婴儿的时候,总是非常细心。
2. 这位动物保护者致力于下哺受伤的野生动物,并使它们恢复健康。
下哺没有特定的常用组词,但可以将其与其他动词和名词组合,以形成具有相关意义的词语,比如下哺干粮、下哺奶水等。
1. 喂养:表示给予食物或护理以维持生命或促进成长。
2. 养育:表示抚育和培养,特别是指养育下一代。
饥饿:表示没有得到足够的食物或营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