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意思、魏徵的详细解释
魏徵的解释
魏徵(580-643) :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钜鹿(今河北巨鹿西北)人,后移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隋末参加瓦岗军,后又被窦建德重用。入唐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太宗即位后,被破格提拔为谏议大夫,参预朝廷大事。先后上谏二百多次,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
词语分解
- 魏的解释 魏 è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魏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国历
- 徵的解释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 徵 ē 见“征”③徵⑦。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谏臣之一。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佐者,他以其直言敢谏的政治品格载入史册,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即出自其《谏太宗十思疏》。据《旧唐书》记载,魏徵曾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其政治主张集中体现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治国理念中。
从汉语词源学角度解析,“徵”字本义为验证、征召,《说文解字》释作“召也”。魏徵之名恰与其人生轨迹相契合,既指其早年经历隋末动乱后被唐王“征召”入仕,更暗含其以谏言“验证”治国方略的历史使命。北京语言大学《中华人名大辞典》特别标注其姓名中的“徵”字为多音字,在此处应读作zhēng(阴平),与象征祥瑞的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徵”(zhǐ)形成区别。
在文学贡献方面,魏徵主持编修《隋书》并撰写序论,其政论文被收入《全唐文》达三十卷之多。中国社会科学院《唐代文学史》评价其奏议“析理透彻,文风峻切”,开创了唐代散文的新气象。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逝后,唐太宗感叹“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典故,成为君臣关系的千古典范,这一记载可见于《资治通鉴·唐纪》。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魏徵”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基本信息
- 读音:魏徵的正确读音为wèi zhēng(“徵”在姓名中读作“zhēng”,而非“zhǐ”)。
- 生卒年:580年—643年,享年63岁。
- 字:玄成,谥号“文贞”,封郑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二、生平经历
- 早年经历
魏徵出身北齐名门,早年历经北周、隋朝政权更迭,隋末加入瓦岗军,后归降唐朝,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 贞观之治的核心角色
唐太宗即位后,魏徵因直言敢谏被破格提拔为谏议大夫,后官至光禄大夫。他辅佐唐太宗推行“居安思危”政策,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三、主要成就与评价
- 谏臣典范:以“犯颜直谏”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其谏言达“数十余万言”,著名篇章如《谏太宗十思疏》。
- 史学贡献:主持编修《隋书》《梁书》《陈书》《齐书》等史书,并撰写总论,被赞为“良史”。
- 思想影响: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强调君主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四、籍贯争议
不同史料对其籍贯记载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
-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主流观点);
- 河北省馆陶县或晋州市;
- 河南内黄(因迁居所致)。
五、著作与后世影响
- 个人文集《魏郑公集》已佚,部分诗文存世;
- 言论收录于《贞观政要》《魏郑公谏录》,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谏言细节或史书编撰内容,可查阅《贞观政要》及《旧唐书》等权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黝黝败好白芨饱覧悲烹狗便秘不合时宜称讬黛痕大姆子的尔德绥地方自治渎职法藏放大定烦混蕃熟蜂拥而来桂枝郎洪福齐天浑全奸锋匠心独运监眄简恣焦头积尘静悫就僇齎装局踧开展工作口令溃延冷心冷面旒扆里謡论言悯愧靡披奈苑藕丝愆面倾时沁润入甲师子吼叔齐添差梯栈土建微察毋望霞开相翔香消玉碎枭殄缬文心烦意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