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藩侯的意思、藩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藩侯的解释

藩王。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宋 柳永 《永遇乐》词:“藩侯瞻望彤庭,亲擕僚吏,竞歌元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藩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指代“镇守一方的诸侯”。该词由“藩”与“侯”复合构成,《汉语大词典》释“藩”为屏障、保卫之意,“侯”则为周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爵称。二者组合后,特指受封于帝王并承担地方统治与边疆防御职责的贵族统治者。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藩侯制度可追溯至西周分封制。据《辞源》考释,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同姓宗亲或功臣,形成“诸侯列国,藩屏王室”的治理格局。至汉代,藩侯被纳入郡国并行体系,《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诸侯王“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既享有封地赋税,又需履行戍守职责。

在具体职能层面,藩侯具备三项核心特征:

  1. 军政合一:拥有封地内的军事指挥权与行政管理权,《中国古代官制大辞典》指出其可“自置官吏,组建军队”
  2. 等级分明:按《礼记·王制》记载,藩侯爵位对应不同封地规模,如“侯田方百里”,需严格遵循礼制规范
  3. 双重属性:既作为地方实际统治者,又需定期朝觐天子并缴纳贡赋,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机制。

该制度在唐代演变为节度使体系,至宋元时期逐渐消亡。现代汉语中,“藩侯”一词主要用于历史研究领域,指代特定历史阶段的封建领主制度。

网络扩展解释

“藩侯”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封建时代由君主分封到边远地区的诸侯,属于地方统治者的称号。他们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需服从中央君主的管辖(如军事、税收等)。

二、历史背景与特点

  1. 权力结构
    藩侯既是地方的实际管理者,又是中央政权的代理人,需定期向君主述职并承担赋税、兵役等义务。
  2. 演变与文献例证
    • 三国时期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以“藩侯”自称(其封爵为临淄侯),表明这一身份的责任是“效力国家,惠泽百姓”。
    • 宋代柳永《永遇乐》中“藩侯”指代地方官员,可见其职能随朝代更迭有所变化。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封建制度下的分封关系,常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及学术讨论中。现代语境下多为历史研究术语。

四、读音与争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或查阅《三国志》《宋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擘騞城堡趁取酬赓赐馔从斜粗话邨醪儋负点射颠头播脑调匙栋号鹅毳发愕锋戈逢机立断高空作业龟藏海翻寒噤寒疟黑濛濛恨怅宏论滉瀁鸡谷警透季鹰鲈积雨云局任剧州科钞客串趷蹋留客住銮躅卢猎门窍鸣唤蔝子配声褰裳铅鼎巧的儿樵山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师公四海他人四机司巧恬忽髫男驼子委昵五量店无恶不造象魏相知闲拉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