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军庸的意思、军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军庸的解释

指军中容车。即载运战死者衣冠、画像等的车。庸,通“ 容 ”。 唐 皮日休 《三羞诗》之二:“军庸满天下,战将多金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军庸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军事劳役的专有名词,特指国家征调民众为军队提供的无偿劳役或物资。其释义及历史背景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构成

    • 军:指军队、军事活动。
    • 庸:本义为“劳役”“力役”,引申为无偿征调的人力或物资。

      合称“军庸”,即国家为军事需求征发的劳役或赋税形式。

  2. 制度内涵

    军庸源于周代至唐代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体系中“庸”的组成部分。民众需每年为官府或军队服一定天数劳役(如修筑工事、运输粮草),或以绢布等实物代役(称“输庸代役”)。

    例证:

    《周礼·地官·小司徒》载:“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 郑玄注:“役谓军庸。”

    《唐六典·户部》明确“庸”为“岁役二旬”,可纳绢代役。


二、历史演变


三、文献佐证

  1. 《周礼》

    军庸属国家“九赋”中的军事征调,由地官司徒统筹(《周礼·地官·小司徒》)。

  2. 《新唐书·食货志》

    载:“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绢)。”

  3. 《通典·赋税》

    唐代“输庸代役”制度化,成为减轻民负的灵活政策。


四、学术考辨

部分学者认为“军庸”广义涵盖军赋与力役(如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但主流观点仍以《唐律疏议》定义为准,即“庸”特指代役实物,军庸为其军事化应用(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结论:军庸是中国古代军事赋役的核心形式,体现“寓兵于农”的传统治理逻辑,其演变反映了从力役到货币税的赋役制度转型。

网络扩展解释

“军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解释较为一致。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1. 词义解析
    “军庸”指军中容车,即古代用于载运战死者衣冠、画像或遗物的车辆。其中“庸”通假为“容”,意为容纳或承载。

  2. 历史背景与用例
    该词可见于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三羞诗》之二:“军庸满天下,战将多金玉”,此处“军庸”暗指战争频繁导致大量将士阵亡,军中容车遍布。

  3. 引申含义
    部分文献提到,“军庸”一词可能隐含着对战争的批判,通过描述运送阵亡者遗物的场景,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性。

该词属于古代军事用语,现代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军队的丧葬礼仪及战争文化相关。如需更深入探究,可查阅《三羞诗》原文或古代军事制度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北寺塔奔绌鬓乱钗横鱍鱍棌椽瘥昏踔然楮叶黜衣缩食大畜大豆倒映得意洋洋电阻动量对消耳濡目击烦恼魔非正式丰佚弓箭手归航寒蝉仗马火把节降职检括减汰寄笺净价款谒宽语裤脚困弊灵识笼裙栾华路倒録兰律律门上慕羶脑球平地风雷平头坡公欺上压下权厝驱逐舰擅事舍己为人仕女画殊文天素瓦瓶文宿五凫无名白享祭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