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景候的意思、景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景候的解释

节令;物候。《陈书·高祖纪下》:“景候昭华,人祇允庆。” 唐 白居易 《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诗:“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餘春。” 唐 栖白 《寿昌节赋得红云表夏日》:“景候融融阴气潜,如峯云共火相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景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季节、时令或景物随季节变化的征候。以下是基于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1. 本义与核心含义:

    • 季节与时令: “景候”最直接的含义就是指季节、节气或时令的更替。它强调自然界因时间(特别是季节)推移而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和特征。例如,“四时景候”指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象和气候特点。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在“景候”词条下释义为“时令;季节”。
    • 景物征候: 引申指特定时节下自然景物所表现出的征象、迹象或风貌。这包含了季节变化带来的具体视觉和感官体验,如草木荣枯、花开花落、气温升降等。例如,“早春景候”描述的是初春时节特有的景象和气候特征。来源:《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虽未直接收录“景候”,但“景”有“景象;情况”义,“候”有“时节”义,组合起来符合此意。
  2. 字义解析:

    • 景 (jǐng): 本义指日光,引申为风景、景象、情况、光景等。在“景候”中,主要指自然界呈现的景象或状态。
    • 候 (hòu): 本义指守望、侦察,引申为时节、气候待、征兆等。在“景候”中,主要指时节、气候及其变化征象。
    • 因此,“景候”二字结合,生动地表达了时节流转所带来的景象变化及其征兆这一概念。
  3. 用法特点:

    • “景候”是一个偏书面语或文学化的词汇,在现代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典诗词、散文或描述自然风光、季节变化的书面表达中仍可见到。
    • 常与表示时间或季节的词语搭配使用,如“四时景候”、“秋日景候”、“节序景候”等。
    • 也用于描述特定时节下的整体氛围或特征,如“萧瑟景候”、“明媚景候”。
  4. 文学与文化关联:

    •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景候”常被诗人用来描绘季节变迁、抒发时光流逝或感物伤怀之情。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
    •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可能使用类似表达(需查证具体诗句,此处为说明概念),通过描绘“景候”的变化来寄托情感。

“景候”一词精准地捕捉了季节更替与自然景象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它既指具体的季节时令本身,也指该时令下特有的自然风貌和气候征象,是一个融合了时间与空间、抽象与具象的词汇,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

“景候”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一、基本含义

  1. 节令与物候(主要含义)
    指自然气候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如《陈书》中“景候昭华”描述节令的华美,白居易诗句“山深景候晚”则体现深山季节的迟滞。这一含义强调时间与自然现象的关联,常见于古籍和诗词。

  2. 景色与气候(引申用法)
    由“景”(风景)和“候”(气候)组合而成,形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如“春天的景候明媚”。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描写,侧重空间与感官体验的结合。

二、使用场景

三、辨析要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陈书》《全唐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凹上摆谈梆子参狼羌侈质丢尽脸面发痧凤女台封廕赶翻干方函辕黑帜和良槐衮绛帕绛云阶级寖广筋马隽妙伉倨渴骥炼魔挛胊落宿蒙皮暮衰拿访砰轰品排拼音文字疋头敲金击石樵渔乔做衾材轻生秦晋之缘取应桑榆晩景韶龄社会公德示下双身子输亏抬盒逖听同尘合污文山会海文师文章星斗乌龙五图兀颜萧帝寺小筐霄涂小样云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