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班荆馆的意思、班荆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班荆馆的解释

五代 和 宋 时设在京郊用以接待外国使臣的宾馆。《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甲寅,敕斩 彦饶 於班荆馆。” 胡三省 注:“《左传》, 楚 伍举 与 声子 相善, 伍举 出奔, 声子 遇於 郑 郊,班荆相与食而言……以‘班荆’名馆,取诸此也。此馆必在 汴州 郊外。”《宋史·礼志二二》:“大率北使至闕,先遣伴使赐御筵于班荆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班荆馆,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典故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常被解释为一种象征友好接待的驿站或馆舍。其核心含义源于成语“班荆道故”,其中“班”意为铺开、布置,“荆”指荆棘或简陋的席子,“道故”表示谈论往事。整体上,它描述了一种在简陋环境中席地而坐、亲切交谈的场景,引申为朋友重逢或热情待客的意象。

从历史角度看,班荆馆的具体化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典故:楚国大夫伍举与声子在郑国相遇时,因环境简陋,便铺荆席地而坐,畅谈旧事,体现了君子之交的淡泊与真诚。这一故事被后世文人引用,逐渐演变为驿站或招待所的专有名词。尤其在宋代,班荆馆成为官方设置的驿站,用于接待外国使臣或宾客,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象征着国家的友好与礼仪。例如,在宋代文献中,它常被提及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强调其文化内涵是“以简朴示真诚”,而非奢华排场。

在汉语词典中,班荆馆的定义通常包括两层:一是作为历史名词,指代特定驿站;二是作为文化符号,传达中华传统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现代用法中,它偶尔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讨论中,用以比喻简朴而真诚的待客之道。

为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以下引用基于可靠的历史文献和词典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班荆馆”是五代至南宋时期用于接待外国使臣的官方馆驿,具有以下核心含义与背景:

  1. 基本定义
    班荆馆是五代和宋朝设在京城郊外的国宾馆,专门接待外国使臣,功能类似现代的外交使馆或高级接待场所。

  2. 名称来源
    “班荆”取自春秋典故“班荆道故”:楚国伍举逃亡途中与好友声子在郑国郊外相遇,铺荆条(班荆)席地而坐,畅叙旧情。此名既体现友好交流,又暗含南宋“恢复中原”的政治愿景。

  3. 历史沿革

    • 五代起源: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晋时期已有班荆馆,用于处决官员或接待使节。
    • 宋代发展:北宋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外交场所,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在临平赤岸重建,成为接待金国使臣的重要站点。
  4. 功能与礼仪
    北使至南宋时,朝廷先在班荆馆举行迎宾仪式,赐御筵、送礼,再陪同进入临安城。整套外交礼仪以班荆馆为起点和终点,凸显其在外交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5. 遗址与意义
    班荆馆遗址位于今杭州皋亭山赤岸,元朝被毁,但作为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见证,其文化价值仍受重视。

班荆馆不仅是古代高级宾馆,更是承载外交使命的象征性场所,名称融合历史典故与政治理想,反映了宋金关系及南宋的外交策略。

别人正在浏览...

暗想安于泰山白漭漭捭棁班贺不器憯凄抄身逞刑船只促音单厚大年跌蹶订顽端委发碇分索扶义改造高柯龟珠过江仆射酣酺昏虫降年剪江鸡蛋青静观默察矜涵机械手蠲法巨构君命君卿唇舌开窍口敛临财鲁巵昴精秘爱獛铅寝容奇巧容鬓骚虐深永释采书题谈不上韬袖填总贴助兔褐瓦卜椀珠伎文舫窝火向赴枵腹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