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章。《荀子·正论》:“今 子宋子 严然而好説,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 杨倞 注:“文曲,文章也。”一说‘曲’当为‘典’之讹。见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六》。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不得以感人者为文辞,不感者为学説。且文曲变化,其度无穷……此寧可以一概齐哉?”
(2).星名。《云笈七籤》卷二五:“禄存、文曲,护臣生魂。” 明 沉受先 《三元记·格天》:“九天须臾经歷,文曲降紫极。”参见“ 文曲星 ”。
(3).指乐曲。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缘天下之所乐而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兴德。”
“文曲”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指代文章或学术著作,见于《荀子·正论》:“成文曲”。但此用法存在争议,清代学者王念孙考证认为“曲”应为“典”之讹误。
汉代文献中可指代乐曲,如《春秋繁露》提到“文曲”与政治教化相关,强调音乐对德政的辅助作用。
补充说明:现代语境中,“文曲”多指文曲星的文化意象,常见于命理学、文学创作等领域。其“乐曲”义项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判断。
《文曲》这个词指的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宿,也指在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或变化突然而来。
《文曲》的拆分部首是文(文)和曲(曲),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文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是天文方面的一个术语,后来也被用于文学创作中。
《文曲》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都是「文曲」。
在古代,「文曲」这个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现代汉字基本相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曲」字字形有所变化。
1. 他突然灵感来临,文曲之时,创作出了一首美丽的诗歌。
2. 这篇文章用了很多文曲的手法,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文曲星、文曲宫
文思、文采
拙文、巧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