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诈伪之臣。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诽》:“未见君子,不知伪臣。”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
2.非法政权的臣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卿平 萧铣 ,诸将皆欲籍伪臣家以赏士卒,卿独不从,以为 蒯通 不戮於 汉 。”
“僞臣”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诈伪之臣
指虚伪奸诈的臣子。该用法可见于汉代文献,如桓宽在《盐铁论·论诽》中称“未见君子,不知伪臣”,强调伪臣与君子的对立;王褒《四子讲德论》提到“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暗指伪臣是乱世中道德败坏的象征。
非法政权中的臣子
特指不被正统认可的政权下的臣属。例如,《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记载,唐将李靖平定萧铣时,将领欲抄没“伪臣”家产犒军,但李靖以“蒯通不戮于汉”的典故反对,表明“伪臣”身份需结合历史合法性来判定。
补充说明:该词多用于古代政治语境,强调臣子的道德缺陷或政权合法性争议,现代使用较少。需注意与“嬖臣”(受宠近臣,含贬义)、“偪臣”(被迫为官者)等形近词区分。
《僞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伪装成忠臣的奸诈之人。形容一个人虚伪欺诈,表面上伪装成忠诚的样子,实际上却心怀不轨,图谋不轨。
《僞臣》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字旁)和“臣”(从字底部即土旁)。
《僞臣》的总笔画数是10画。
《僞臣》是繁体字,它的简体字是“伪臣”。
该词来源于古代汉语,用来形容那些假扮忠诚的人,但实际上是心怀叵测的败类。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僞臣》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可能是“僞臣”。
1. 他表面上一副忠诚的样子,但实际上是个心机深沉的僞臣。
2. 不要被那些僞臣的伪装所迷惑,要保持警惕。
衍生词:
僞君、僞诗、僞托、僞装、僞体、僞意、僞诺、僞护、僞舞、僞释
奸臣、伪君子、伪善者
忠臣、真君子、真实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