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詆呵 ”。诋毁;呵责;指责。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 刘季绪 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南朝 宋 何尚之 《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 衡阳 太守 何承天 与 琳 比狎,雅相击扬,著《达性论》,并拘滞一方,詆呵释教。” 宋 陆游 《自规》诗:“耄年尚欲鞭吾后,太息无人为詆訶。” 傅尃 《题叔容文绝句》之二:“ 子云 但得 桓谭 在,一任羣儿肆詆訶。”
“诋诃”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诋”与“诃”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为“毁谤指责”。根据《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该词具有以下语义特征:
词义解析
“诋”指用不实之言恶意贬损,如《汉书·刘向传》中“巧言丑诋”;“诃”通“呵”,表大声斥责,如《韩非子·内储说》中“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二者组合后,强调以激烈言辞进行攻击性批评。
语用特征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暗含批评者主观恶意或立场偏颇的意味,例如明代宋濂《文原》中“世之论文者有二:曰载道,曰纪事。纪事之文,当本之司马迁、班固;而载道之文,舍六籍吾将焉从?虽然,六籍者本与根也,迁、固者枝与叶也。此固近代唐子西之论,而予之所见,则有异于是也。六籍之外,当以孟子为宗,韩子次之,欧阳子又次之”,其文末自注提及当时文坛存在“诋诃前修”现象。
近义辨析
与“批评”相比,“诋诃”更凸显非理性的攻击性;与“诽谤”相比,其语义重心偏向公开指责的行为而非虚构事实。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诋”含“触冒”义,印证了该词在语义上强调冲突性。
“诋诃”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ǐ hē,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诋诃”意为诋毁、指责或严厉批评,通常指用激烈的言辞攻击他人或事物。例如,三国时期曹植曾用此词形容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
“诋诃”强调以激烈言辞否定他人,常见于文学批评或学术争论中,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文心雕龙》或曹植文集()。
爱玩按名责实八卦掌白头蹀跇半音拔头不断气不栉进士酬唱春霆从斜道穿打天下点题分子运动论抚正钢锋匦旌柜身过目不忘鼓胀胀呵难禾坪红叶题诗呼韩绛阙椒潭惊乱聚宝盆槛泉磊落飒爽涖官眉目墨册摩诃震旦难字女须配边旆旍阡眠凄炯塞隔捎色盛春省审失本侍枕诉人太阳帽谈天天从痛改前非酴苏卫生带乌瑞物土霞浆贤俊霞缛云絪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