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夏的意思、三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夏的解释

(1) [the three summer jobs (planting, harvesting and field management)]∶指夏种、夏收和夏管

(2) [the three months of summer]∶指夏季的三个月

(3) [the third month of summer]∶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六月

详细解释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十八》:“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清 李颙 《夏日》诗:“炎光烁南溟,溽暑融三夏。”

(2).三个夏季,即三年。 宋 晁贯之 《墨经·新故》:“凡新墨不过三夏,殆不堪用。”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左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如:师生下农村,支援三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夏"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农时节令概念,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基本词义 指夏季的三个月,即孟夏(农历四月)、仲夏(五月)、季夏(六月),源自古代"三时"划分法。这种季节划分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的精准把握,《吕氏春秋》中"孟夏之月,日在毕"的记载即印证了这种时序认知体系。

二、农事应用 特指北方农业区关键生产阶段,包含:

  1. 夏收:小麦等越冬作物收割(《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记载华北地区集中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
  2. 夏种:玉米、水稻等秋粮播种
  3. 夏管:棉田管理及春播作物田间管理 该用法在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事农时历》中被列为重点农时节点。

三、文化延伸 在民俗语境中承载着丰收祈愿,《中华民俗文化大观》收录的陕西关中民谚"三夏大忙,绣女下床",生动反映了传统社会全员参与夏收的劳动协作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三夏”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一、农业活动层面

指夏收、夏种、夏管三个关键农事环节:

  1. 夏收:抢收成熟的小麦、油菜等作物,需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完成,强调时效性。
  2. 夏种:播种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需紧跟收割进度。
  3. 夏管:对新种作物进行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确保生长质量。

二、时间划分层面

  1. 农历月份:旧称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
  2. 季节代称:可泛指整个夏季(约三个月),或特指农历六月(夏季第三个月)。

三、其他引申含义

  1. 时间跨度:指三个夏季(即三年),如宋代文献中“三夏”表三年。
  2. 古代乐曲:指《肆夏》《韶夏》《纳夏》三首乐曲的合称。

补充说明:现代语境中,“三夏”主要指农业活动,尤其在粮食主产区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农历划分和引申含义多用于文献或特定领域。需注意不同来源对农历月份的解释略有差异,部分资料将“三夏”与“三秋”对应,特指夏季最后三个月(农历七、八、九月)。

别人正在浏览...

安眠变侮毕其功于一役孛辘钗泽长安少年长星愁眉蹙额触处机来出云入泥打哈哈道殣相属二远返盐给赏购煽观阵龟纹国劳海沸山摇旱伞回舒火耨坚韧不拔击咎经童计穷势迫九能口服心服匡翼狂勇阃帅雷打不动连杆立地灵诲陵轧流愒粒子陆贾舌马搭子麪子妙艺能书俜伶栖踞欺人太甚三年不蜚事际说媒糖醋滃渤无计可奈五言古祫尝下等人先风香岫习非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