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部高起的帽子。 唐 陆龟蒙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 梁王 高屋好欹来”自注:“ 梁 朝有白纱高屋帽。” 宋 苏轼 《椰子冠》诗:“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髮不知。更著短簷高屋帽, 东坡 何事不违时。” 王文诰 辑注:“ 李廌 《师友谈记》:士大夫近年倣 东坡 桶高簷短帽,名曰子瞻样。”参见“ 高屋 ”。
“高屋帽”是古代一种顶部高起的帽子,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宋代。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制与历史背景
高屋帽以顶部高耸为特征,常以白纱或乌纱制成。南朝时,天子在私人宴会上佩戴白纱高屋帽,士庶则用乌纱。唐代陆龟蒙诗中提到“梁朝有白纱高屋帽”,宋代苏轼《椰子冠》诗也描述其“短簷高屋”的独特造型。
文化意义
这种帽子不仅是身份象征(如天子与士庶的材质区别),还曾引发时尚风潮。宋代士大夫模仿苏轼佩戴类似款式,称为“子瞻样”。
与“高帽”的关联与区别
注意:提到“高屋帽”为成语,但此说法未获其他权威来源支持,可能将“高帽”的比喻义与“高屋帽”混淆,需谨慎采纳。建议以史书和诗词记载的实物解释为准。
《高屋帽》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以傲慢和自大的态度行事,高高在上,不顾他人感受。
该词可以拆分为“高”和“屋帽”两个部分。
“高”的部首是“高”字,也是它的第一笔。它的总笔画数是10。
“屋帽”的部首是“屋”字,它的第一笔是短横,总笔画数是9。
《高屋帽》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繁体字写作《高屋冒》,同样含义。
在古代,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用的是繁体字,写作《高屋冒》。
他总是戴着《高屋帽》对待别人,因此没有朋友。
她一副《高屋帽》的样子,好像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组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自大、傲慢
近义词:目空一切、盛气凌人
反义词:谦逊、低调、平易近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