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拖玉的意思、拖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拖玉的解释

衣襟下垂带玉佩。喻指显贵。语出 晋 潘岳 《西征赋》:“飞翠緌,拖鸣玉,以出入禁门者众矣。” 唐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挥金应物理,拖玉岂吾身。”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诗:“拖玉廿年空皓首,衰残何以报吾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拖玉是古代汉语中描述贵族礼仪服饰的专有词汇,字面指垂挂、拖曳的玉饰,特指贵族礼服上佩戴的玉制装饰物。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拖”为悬垂之意,“玉”则指代礼仪场合中象征身份的美石佩饰,二者结合形成固定搭配,专用于形容显贵者的仪容装束。

从历史溯源看,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玉藻》对周代服饰制度的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此处虽未直接使用“拖玉”一词,但已明确玉饰在礼服中的等级标识功能,为后世“拖玉”概念的形成奠定制度基础。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进一步阐释:“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说明玉饰在祭服中的具体形制与使用规范。

在文化内涵层面,“拖玉”承载着三重象征意义:

  1. 身份标识:玉饰长度、数量与佩戴方式对应不同官阶,《唐六典》记载三品以上官员方有资格佩戴垂玉组绶;
  2. 品德隐喻:《说文解字》释“玉”具“五德”,将玉的物理特性比附儒家伦理;
  3. 礼制载体:宋代《政和五礼新仪》详述祭祀场合中“拖玉”的方位规制,体现“以玉事神”的礼制传统。

现代汉语中,“拖玉”作为历史词汇仍见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如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校勘本中多次引证该词解析周代服饰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亦将其列为古代礼制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拖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存在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一、衣襟下垂带玉佩,喻指显贵(主流解释)

  1. 字面含义:指古代显贵服饰的特征,即衣襟下垂并佩戴玉佩。古代玉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拖玉”成为显贵的代称。
  2. 文献来源: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飞翠緌,拖鸣玉,以出入禁门者众矣。”唐代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中也用“拖玉”暗喻显赫身份。

二、比喻被人拖累或受损失(引申义)

  1. 典故背景:相传古代某贵族因携带沉重玉石迁徙,行动受阻,后用绳索拖行玉石,引申为因他人或自身过失导致损失。
  2.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牵连,如“拖玉之累”表示被他人连累。

建议在正式文献或学术场景中优先采用第一种释义,若需了解完整考证可参考《西征赋》及《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暗室案校绊脚索八十一章憋怤波凑博大精深部属惨怖恻悷趻踔抽心出猎牒牒东陵道顿卧咄咄独用二十一条飞鍊格苗绠短汲深謌舞公论乖亲化顺伙长疆固静候旧姻谲谏巨文看跌袴襦六犯清音磟碡丽藻陇头鸟歌万岁乐拗体诗朴斲之材入舍沙蚕扇摇盛名食不下咽食车拭子樕朴贪荒体亮偷风偷鸡不着蚀把米頽肩托戒往者文则武乡试厢白旗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