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给廪的意思、给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给廪的解释

亦作“ 给稟 ”。官府供给粮食。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蛙给廪》:“《水经注》《晋中州记》:‘ 惠帝 闻蛙鸣,问官蛙私蛙。太子令 贾胤 对曰:在官为官蛙,在私为私蛙。帝曰:若是官蛙,可给廪。’给廪之语,政可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给廪”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府供给粮食或俸米,尤指官方为特定人群(如学生、官员等)提供的膳食津贴或生活补助。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给” (jǐ):

    • 本义为“供给”、“供应”。《说文解字》:“给,相足也。”指充足地提供所需物资。
    • 引申为官府或官方机构的分发、配给行为。
  2. “廪” (lǐn):

    • 本义指粮仓。《说文解字》:“廪,谷所振入也。”即储存粮食的仓库。
    • 引申为官府发放的粮食或俸禄,如“廪食”、“廪米”。

合成词“给廪”即指官方供给粮食或俸米的行为,强调制度化的物资供应。


二、历史语境与用法

“给廪”多见于中国古代文献,特指以下两类官方供给制度:

  1. 教育制度:

    • 科举时代的学生津贴:明清时期,官府为官学(如府学、州学、县学)中的“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按月发放粮食或银钱,作为生活补贴。例如:

      “明制,生员日给廪膳,岁贡一人入国子监。”

      (参考来源:《明史·选举志》)

    • 此类供给旨在资助寒门学子专心学业,体现“养士”传统。
  2. 官员俸禄制度:

    • 官吏的实物俸给:部分朝代以粮食形式发放俸禄,称为“给廪”或“廪给”。如《宋史·职官志》载地方官吏“月给廪粟”,即按月供给粮食。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给廪”释义为“官府供给粮食”。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 第9卷第1073页)

  2. 《辞源》:

    释为“供给食粮”,并引《后汉书·仲长统传》“给廪食以周穷困”为例证。

    (参考来源:《辞源》 第三版)

  3. 《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其特指“官府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四、文献例证

  1. 《明史·职官志四》:

    “府、州、县学廪生,每人月给廪米六斗。”

    (描述明代地方官学廪生的粮食供给标准)

  2. 《清史稿·选举志一》:

    “生员经岁科两试,取入府、州、县学者,谓之廪生,官给廪饩。”

    (说明廪生资格与官方供给的关系)


五、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给廪”已罕用,但可引申为机构或组织对成员的物资保障,如学术机构为研究生提供“助研廪给”,延续了“供给基本生活所需”的核心含义。


“给廪”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制度性供给行为,以粮食或俸米形式保障特定群体的基本生活,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以廪养士”的治理理念。其释义需结合历史制度背景方能完整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给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内容综合解释:

  1. 词义解析
    “给廪”指官府供给粮食,属于动宾结构。其中“给”表示供给,“廪”原指粮仓,后引申为动词“发放粮食”之义()。例如《说文解字》提到“廪”本为储粮之所,后衍生出“官府发放粮食”的用法,如“廪食”即官府按月发放的粮食()。

  2. 读音与结构

    • 读音:“廪”正确读音为lǐn(第三声),吴方言中可能读作入声的“lin”()。
    • 结构:该词为“动词+名词”组合,类似“廪给”“廪食”等词,均表示官方对特定人群(如官员、生员)的粮食供给()。
  3. 历史背景与用例
    明清时期,“廪生”(即廪膳生员)即由官府定期发放钱粮的生员()。文献中亦有相关记载,如清代褚人穫《坚瓠补集》提到晋惠帝曾因“官蛙”之名,戏称“可给廪”,暗含官府供给粮食的典故()。

  4. 相关词汇

    • 廪食:官府按月发放的口粮()。
    • 仓廪:粮仓的总称()。
    • 廪粟:特指官府储存或发放的粮食()。

注意:该词属于古代行政用语,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言文研究。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注》或明清地方志中的赋役制度记载(综合、)。

别人正在浏览...

案放暗中作乐鼻青眼肿拨给不料量参五谄躁叉手管綝纚崇尚大副道廕大信防拏发悟奉扬焚化关紧果子狸醢石狐禅婚生魂台降替结裹揭晓紧媚矜重酒道娟洁剧词攫鸟枯蜡枯偏兰皋烂酱令慈慢辞筇竹杖欺世盗名遒炼桡动脉忍受乳毛洒如烧劫石浮誓省市巷石乡侯手力钱疏惰铜兵僞方问斩无牛县学筱篱遐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