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拖玉的意思、拖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拖玉的解釋

衣襟下垂帶玉佩。喻指顯貴。語出 晉 潘嶽 《西征賦》:“飛翠緌,拖鳴玉,以出入禁門者衆矣。” 唐 杜甫 《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詩:“揮金應物理,拖玉豈吾身。”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隨駕入侍鹿苑》詩:“拖玉廿年空皓首,衰殘何以報吾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拖玉是古代漢語中描述貴族禮儀服飾的專有詞彙,字面指垂挂、拖曳的玉飾,特指貴族禮服上佩戴的玉制裝飾物。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拖”為懸垂之意,“玉”則指代禮儀場合中象征身份的美石佩飾,二者結合形成固定搭配,專用于形容顯貴者的儀容裝束。

從曆史溯源看,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玉藻》對周代服飾制度的記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绶,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绶。”此處雖未直接使用“拖玉”一詞,但已明确玉飾在禮服中的等級标識功能,為後世“拖玉”概念的形成奠定制度基礎。東漢鄭玄注《周禮》時進一步闡釋:“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說明玉飾在祭服中的具體形制與使用規範。

在文化内涵層面,“拖玉”承載着三重象征意義:

  1. 身份标識:玉飾長度、數量與佩戴方式對應不同官階,《唐六典》記載三品以上官員方有資格佩戴垂玉組绶;
  2. 品德隱喻:《說文解字》釋“玉”具“五德”,将玉的物理特性比附儒家倫理;
  3. 禮制載體:宋代《政和五禮新儀》詳述祭祀場合中“拖玉”的方位規制,體現“以玉事神”的禮制傳統。

現代漢語中,“拖玉”作為曆史詞彙仍見于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如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校勘本中多次引證該詞解析周代服飾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亦将其列為古代禮制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拖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存在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衣襟下垂帶玉佩,喻指顯貴(主流解釋)

  1. 字面含義:指古代顯貴服飾的特征,即衣襟下垂并佩戴玉佩。古代玉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拖玉”成為顯貴的代稱。
  2. 文獻來源:出自晉代潘嶽《西征賦》:“飛翠緌,拖鳴玉,以出入禁門者衆矣。”唐代杜甫《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中也用“拖玉”暗喻顯赫身份。

二、比喻被人拖累或受損失(引申義)

  1. 典故背景:相傳古代某貴族因攜帶沉重玉石遷徙,行動受阻,後用繩索拖行玉石,引申為因他人或自身過失導緻損失。
  2.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牽連,如“拖玉之累”表示被他人連累。

建議在正式文獻或學術場景中優先采用第一種釋義,若需了解完整考證可參考《西征賦》及《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案撫謗聲本性茶道拆除傳聲器出拔辭老寸轄制輪彈剝段落堆金疊玉方量風笈福筭丐夫鬼饅頭晷柱旱草行貨子患至呼天堿性結銜咭溜搭剌金罰驚惱金簧祭師據點劇路軍資侃侃楛貢老大哥冷宮列縣虜塵煤油燈蒙闇靡拉末宦片言一字剖符欺藐七七人燈人精肉父軟件乳彘三闾小玉上西天石炮素靈髫童體拜團雲隊蚊蠅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