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赐赠。 宋 曾巩 《与杜相公书》:“又輒拜教之辱,是以滋不敢有意以干省察,以烦貺施。” 明 张居正 《大婚礼成辞免加恩疏》:“仰维皇上,嘉礼备成,普天同庆,因而覃敷恩賚,首及阁臣,此明主逮下之仁,録劳彰劝之典也,臣敢固为抗违,以虚貺施。”
“贶施”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读音为kuàng shī,意为“赐赠”或“赏赐给予”,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正式场合的书面表达。其中“贶”指赐予、恩惠,“施”为施予、给予,二字组合强调自上而下的馈赠行为。
2. 引证与使用场景
3.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其近义词如“赏赐”“馈赠”更常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4. 相关扩展
“施”在组词中可表主动给予(如施舍、施恩),而“贶”多用于被动接受恩惠(如厚贶、嘉贶),需注意语感差异。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文用例或相关词汇演变,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宋代至明代官方文书集。
《贶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向别人赠送财物或帮助别人。表示心甘情愿地施舍财物,为他人提供帮助。
《贶施》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贝部和斤部。贝部位于左侧,表示与财富相关的含义;斤部位于右侧,表示施舍。汉字《贶》一共有9个笔画,而《施》一共有8个笔画。
《贶施》的来源比较古老,出自《周礼·地官司农人法》:“民赐贶来则贶施之寡人之野私私草木郁郁苍苍。”可以看出,《贶施》在古代就代表着赠予和施舍。在繁体字中,《贶施》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变化,而《贶施》也不例外。在古时,贝部的写法更接近于甲骨文的形态,而斤部则以勾画斤字形状为主。
1. 他向学校捐赠了大量教材,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
2. 在节日里,我们经常贶施亲友一些礼物,以表达我们的关怀和祝福。
1. 赠贶:赠送财物。
2. 施舍:给予帮助或赠物。
3. 付出:主动提供给予。
1. 赠送:向他人给予礼物或财物。
2. 施予:给予帮助或恩惠。
1. 收受:接受别人给予的财物或帮助。
2. 收取:接受别人付出的财物或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