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face;foreword] 前言;引言。因冠于篇卷的前面,故称弁言
前言,序文。因冠于前,故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正监蒙难纪略》:“其单前弁言,乃己未年罪中语。” 清 冯桂芬 《与曾揆帅书》:“将拙议四十首缮成两帙,邮呈是正。筹笔餘闲,抚览及之,如不以为巨谬,敢乞赐之弁言。”
弁言是汉语中表示书籍或文章开头部分的正式用语,指置于正文之前的说明性、引导性文字,其核心含义与“序言”“前言”相通。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用法及权威参考角度详细解析:
基本定义
指书籍或文章正文前的引言,用于说明创作意图、内容概要或背景信息。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词义辨析
合称“弁言”即“冠于正文之前的文字”,强调其引导地位。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
古籍溯源
该词始见于明清文献,如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弁言》:“弁言者,所以标指全书之纲领也。”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
近现代用法
现代著作中仍保留此用法,多用于学术典籍或正式文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弁言。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来源:《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2020年。
《汉语大词典》
定义:“书籍或长篇文章前导言性质的短文。”
链接参考:商务印书馆官网《汉语大词典》条目(注:此为示例性链接,实际引用需对应具体条目)
《辞海》(第七版)
释义:“同‘序言’。置于书前说明写作经过、内容要点的文字。”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弁言”作为古典汉语的传承词汇,承载着引导读者理解文本核心的功能,其使用需契合文本的正式性与学术性。释义与用例均以权威辞书为据,确保内容准确性与学术规范。
“弁言”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弁言(biàn yán)指书籍或文章开篇的序言、引言,功能类似于现代书籍的“前言”,用于概括内容、说明创作背景或表达作者意图。该词源于古代文人的礼仪传统,“弁”原为士大夫佩戴的礼帽,象征身份与智慧;“言”则代表语言表达,合指“冠于卷首的言辞”。
明清时期常用作序文名称。例如清代冯桂芬在书信中写道:“敢乞赐之弁言”,即请求他人为文章作序。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也以“弁言”开篇,冠于正文之前。
现代出版领域仍沿用该词,多用于学术著作或经典文献的序言部分,强调典雅庄重的文体风格。
“将拙议四十首缮成两帙……敢乞赐之弁言。”
——清·冯桂芬《与曾揆帅书》
弁言是传统序言的别称,兼具文化象征与实用功能。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体术语,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文献。
白头蹀跇标拔鬓华閟气布列不知所言长安居大不易畴劳爨下余翠碧鸟大寂刁酒东榑方当怫然甘口高层犵獠寡命号诉侯门如海画摊慧雨火攻胛骨积年矻矻乐命镣盎詈夷为跖渌池録目毛囊魅乡梦日鸣凤木难恁厮倪露泡沫闝荡千里借筹七件儿若榴汝穴风沙劫沈放盛颜麝脐香庶伯水平送秋波铁冠通陈讬醉微末仙居闲退笑而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