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升一合,比喻数量很小。《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洪 迎门下书佐 何祗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使人投算, 祗 听其读而心计之,不差升合,其精如此。” 宋 曾巩 《救灾议》:“一切弃百事而专意於待升合之食,以偷为性命之计,是直以饿殍之养,养之而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不则八斗难充升合,五车不敌片纸。虽多虽富,亦奚以为。”
(2).借指少许米粮。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雪儿》:“炊常断,妻 苏氏 ,以针黹佐升合。”
"升合"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容量计量单位,主要用于量取粮食等颗粒状物品。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单位构成:
"升合"由两个单位组合而成:
因此,"升合"泛指微小的容量,常形容极少的粮食或微薄的收入。
量词属性:
作为复合量词,强调计量精确性,多用于官方赋税、俸禄发放或民间借贷场景。例如:
"俸禄不足数升合,难以养家。"(《汉书·食货志》)
象征生活贫瘠:
因"升合"计量微小,衍生出"升斗之储""升合之粮"等成语,比喻生活困窘。如:
"家无升合之储,门有追索之债。"(《后汉书》)
体现节俭观念:
古代文献常以"不费升合"倡导节约,如《齐民要术》强调农耕需"计较升合,以图积贮"。
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
多见于经济史、度量衡研究领域,如分析唐代租庸调制时需厘清"升合"与"石斗"的换算关系。
成语与方言留存:
定义"升合"为"一升一合,形容数量很少",引《史记·货殖列传》"无升合之禄"佐证。
明确"合"为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并收录"升合"词条。
详述历代"升合"实际容量变迁,如汉代1升≈200毫升,宋代1升≈600毫升。
"升合"作为古代容量单位,既承载了传统度量衡制度的科学性,也融入了民生维艰的文化隐喻。其现代价值主要存续于历史语义研究与语言文化遗产中,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符号。
“升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具体解释如下:
量词本义
“升合”原指容量单位“升”和“合”的组合(1升=10合),常用于比喻极小的数量。例如:
引申意义
“升合”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需根据具体文本判断其指向。如需更多古籍例句,可参考《三国志》《格言联璧》等文献来源。
娭毑必修科不待见不约儿赤部长会议参言酬寄春膏纸词锷打道甸农爹爹跌目发郁粉剂荷包红口白舌假居翦春韭奸僞交缔教阅酒直愧惧夔牙礼爱陵骞澧沛陋巷雒诵冒号马柱灭祀名位睦剧泥燕暖阳阳篇牍平民习艺所穷促乞期弃权桑杈事质受训说咸道淡四海鼎沸肆戾酸甜损怀损缺塔庙田穑体资佗心通洼下威赫蜗蜒五蜀铣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