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民习艺所的意思、平民习艺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民习艺所的解释

又称“贫民习艺所”。 清 末各省、县官办的手工业工场。收容无业贫民和部分罪犯从事纺织、制鞋、印刷、编制藤柳器具等劳动。辛亥革命后,平民习艺所成为各地官办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抗日战争后已不再存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民习艺所是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体系中的职业培训机构,指清末至民国时期由官方或民间组织设立,专门为贫困民众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公益性场所。其核心职能是通过教授纺织、木工、编织等实用技艺,帮助无业者掌握谋生技能,促进社会底层群体实现自食其力。

该机构最早可追溯至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时期,北京率先设立首所工艺局,后在《大清光绪新法令》中被纳入官方救济体系。1906年民政部颁布《京师习艺所试办章程》,明确规定其运作模式包含"教养兼施、工读并重"原则,学员需接受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双重课程。

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习艺所兼具济贫与治安双重属性。据《中国近代社会救济史》记载,这类机构不仅收容城市流民,更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减少乞讨现象,维护社会秩序。典型运作模式包含原料供给、成品代销环节,学员劳动所得部分用于抵扣食宿开支,部分作为结业启动资金。

现存档案显示,1909年天津习艺所已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设置织布、染色、木器、铁工四科,每日安排6小时技能训练与2小时文化课。这种半工半读模式后被民国政府继承,在1928年《各地方救济院规则》中拓展为省级救济院的固定建制。

网络扩展解释

“平民习艺所”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一种官办手工业机构,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教授工艺技能解决社会贫困和犯罪问题。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名称与别称
    该机构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多个别称,如“贫民习艺所”“游民习艺所”“教养局”等。英文对应词为“workhouse”,兼具收容贫民与罪犯的功能。

  2. 时间背景与性质
    起源于清末(1875-1908年),由各省、县官方设立,部分为民办。主要收容对象为无业贫民、游民及轻罪罪犯,通过强制劳动实现社会救济与改造。

  3. 功能与劳动内容
    以教授纺织、制鞋、印刷、藤柳编织等基础手工业技能为主,产品销售收入用于维持机构运营。其目标兼具“教工养民”和“教工迁善”(即通过劳动改造罪犯)。

  4. 历史演变

    • 清末:隶属于工艺局,成为官办手工业的典型组织形式。
    • 辛亥革命后:延续为官办手工业主体,但功能逐渐弱化。
    • 抗日战争后:因社会动荡与产业结构变化,此类机构基本消失。

补充说明:平民习艺所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救济与罪犯改造的结合,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初期尝试解决社会问题的缩影。其运营模式部分借鉴了西方济贫制度,但具有本土化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

背公兵力靫袋缠夹不清朝夷暮跖出将大儿打一棒快毬子多历年稔夺取贰志访亲问友负辕改恶向善高拱共轭复数光滑诡怪鬼屋顾曲周郎孤塞贺词懽爱晃摇欢宴火钩降替矫首加派解秽积华井税景星麟凤祭餟看觑劳改农场列拜渌老緑葵谬然漠溟娘胎宁附仆废起节青氐全数让牍散落纱巾商汤删润少歌释绂世患势沙书堂随鸾缩颈鳊诬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