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绝宗庙祭祀。指朝代灭亡。 唐 储光羲 《贻余处士》诗:“ 吴王 昔丧元, 隋帝 又灭祀。”
“灭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断绝宗庙祭祀,通常指朝代灭亡或家族绝嗣。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如、3、5)。
《灭祀》是指彻底灭绝宗族祭祀的意思。在古代社会中,祭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祭祀祖先被认为是传承家族血脉、维系族群团结的重要形式之一。而灭祀则是指剥夺宗族祭祀的权利,使子孙不能再为祖先进行传统祭祀。
《灭祀》这个词的部首是「疒」和「示」,部首「疒」表示与疾病有关,「示」表示此字与宗族祭祀有关。根据部首可以推断《灭祀》的本义与宗族祭祀相关,表示宗族彻底消失,祭祀被终止。
根据《新华字典》的笔画顺序,「灭祀」拆分后分别是「火」(4画)、「示」(5画),总体为9画。
《灭祀》一词的来源较为晚,出现在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它是用简化字「灭」和「祀」的结构合并而成的。在繁体字中,「灭」为「滅」,「祀」为「禩」。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灭」字的写法较为繁琐,如今已经基本不再使用。而「祀」则比较接近现代的写法。不过,这只是个别情况,因为在古代,字形的变化较为复杂,不同时期可能存在多个写法。
1. 他的宗族因为战乱被灭祀了。
2. 家族的血脉断绝后,祖宗的祭祀也就无从谈起了,宗族被灭祀。
1. 祭祀
2. 祭拜
3. 族群
1. 消失
2. 绝种
3. 灭绝
1. 繁衍
2. 繁育
3. 传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