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窘迫;困厄。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五年二月》:“ 吴锡 至 郴 袭贼,入 韶州 , 朱广 、 邓晏 等颇见穷促。”《明史·朱由榔传》:“ 可望 迎 由榔 入 安隆所 ,改曰 安龙府 。久之,日益穷促。” 郭沫若 《文艺论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文学是反抗精神的象征,是生命穷促时叫出来的一种革命。”
“穷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核心意义:
指因贫困而陷入困顿、急迫的境地,既包含物质匮乏,也隐含精神或环境上的压迫感。例如《明史》中描述南明永历帝“日益穷促”,即体现其政权衰微、生存艰难的境况。
字义分解:
历史文献: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提到“颇见穷促”,描述军事行动中敌军的困窘状态。
郭沫若在文艺评论中,将“穷促”与文学创作中的反抗精神关联,称其为“生命穷促时叫出的一种革命”。
现代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经济、生活或局势的艰难,如“家庭穷促,难以维持生计”。
该词属于书面语,日常口语中使用较少。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建炎以来繫年要录》《明史》等文献。
“穷促”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表示处于贫穷或困乏的状态,形容缺乏或不充裕。下面将针对穷促进行详细解析。
穷促 [qióng cù],穷指贫穷、困乏,促指紧迫、急迫。合在一起,表示经济状况贫困、现实状况紧迫的意思。
穷促的拆分部首是“穴”和“人”,它们分别位于字的左右两边。
穷的笔画数为7,分别是:“穴”(3画)和“穴”(4画)。
促的笔画数为9,分别是:“人”(2画)和“人”(2画)以及“丿”(5画)。
穷促二字都属于简体中文,没有繁体字形。
在古代,写穷的方式常采用象形字,形状与如今稍有差别。而写促的方式相对比较接近现代写法。
1. 他家境贫困,生活十分穷促。
2. 收入不稳定,使他的生活一直处于穷促的状态。
穷急、困促、穷苦、窘促、穷困等。
拮据、贫困、缺乏、窘迫。
富裕、宽裕、丰富、充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