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典籍。《后汉书·荀悦传》:“ 悦 年十二,能説《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閒,所见篇牘,一览多能诵记。” 南朝 梁 沉约 《上<宋书>表》:“其( 何承天 )所撰志,唯《天文》、《律历》,自此外,悉委奉朝请 山谦之 。”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文字肇兴之日,歌咏先导其流,坟典已无篇牘,里巷犹闻謡谚,此章句之元始也。”
篇牍,汉语复合词,由“篇”与“牍”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篇”本指古代穿联竹简成册的书籍,后泛指文章或著作的独立单元,如“篇章”“诗篇”;“牍”原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说文解字》释为“书版也”,引申为文书、书信,例如“文牍”“尺牍”。二者结合后,“篇牍”特指成册的文书或典籍,常用于指代古代文献载体。
从语源学角度分析,“篇牍”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汉书·艺文志》记载“篇牍所载,不可胜纪”,此处指官方典籍与私人著述的集合。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亦提及“篇牍烦而事迹芜”,强调文献繁复的特点。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学术领域,例如古籍整理研究中描述“敦煌篇牍”或“简帛篇牍”,特指出土的成体系文书材料。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
2.《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清代段玉裁注
3.《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浦起龙释
“篇牍”是汉语词汇,读音为piān dú,主要含义如下:
指书籍、典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成册的著作或文字记载。例如《后汉书》提到荀悦因家贫无书,通过阅读他人篇牍学习经典。
该词强调文字载体的整体性,与单篇“文章”不同,更侧重典籍的集合概念。田北湖《论文章源流》中将其与早期民间谣谚对比,体现文字记载的演变。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或南朝史书原文。
白沙龙篦簵笔下铲平辰旒虫篆词牒寸马豆人诞诈點污凋换调行低歹儿女子反潜飞机分灯逢机遘会绀园遘慝贵属函札红蕖欢君欢柔会议胡奴车假慈悲架筑迹印局躅滥刑棱杀龙蠖镂错鹭朋鸥侣茫浪眯细排辟破老黔剧前庭蹺跖气合洒兵闪多诗乘石烛水气斯洛文尼亚台南市讨店天理围守雾纹鲜馥陷穽险妄仙酝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