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惧的意思、愧惧的详细解释
愧惧的解释
惭愧恐惧。《南齐书·东南夷传》:“但所献轻陋,愧惧唯深。”《旧唐书·许圉师传》:“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 明 刘基 《谢恩表》:“臣窃自揆,何修而膺此,犬马微忱,惟增愧惧。”
词语分解
- 愧的解释 愧 ì 羞惭:羞愧。惭愧。愧色。愧怍(惭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脸红)。愧悔。问心无愧。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惧的解释 惧 (懼) ù 害怕:恐惧。惧怕。惧惮。惧怯。惧色。临危不惧。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愧惧"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表示"惭愧"的"愧"和表示"害怕"的"惧"组合而成,属于典型的并列式结构。其核心含义是指因内心感到惭愧、愧疚而同时产生的不安、惶恐或害怕的情绪。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情感本质的双重性:
- 愧 (Kuì): 指因自己的过失、错误、不足或未能尽责而感到羞耻、内疚、难为情。这是对自我行为或状态的一种负面评价。
- 惧 (Jù): 指因上述的"愧"而产生的后续心理反应,即害怕、担忧、惶恐。这种"惧"通常不是对具体外在危险的恐惧,而是源于道德压力、良心谴责、担心后果(如受到指责、惩罚、失去信任或地位)或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 结合: "愧惧"强调这两种情感紧密相连,因"愧"而生"惧","惧"又加深了"愧"的感受,形成一种交织的复杂心理状态。它描述的是一种因道德或责任上的缺失而引发的、带有焦虑和不安的羞愧感。
-
典型语境与用法:
- 通常出现在个体意识到自己言行有失、未能达到某种(道德、职责、社会)标准之后。
- 常用于描述面对上级、长辈、恩人、公众或自身良心时的心理反应。
- 常与引发愧惧的具体原因或对象连用,如"愧惧交加"、"深感愧惧"、"面对...而心生愧惧"。
- 例句:他因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面对领导的询问,内心充满愧惧。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词源与演变:
- "愧"的本义即羞惭,《说文解字》释为"惭也"。
- "惧"的本义是害怕、恐惧。
- 将"愧"与"惧"组合使用,在古汉语中已有体现,用以形容因过错或不足而产生的强烈不安心理。例如,《聊斋志异·聂小倩》中有"宁采臣...愧惧不知所出"的描述,生动展现了这种复杂心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愧惧"表示一种因感到惭愧、内疚而同时产生的惶恐不安的心理状态。它强调羞愧感与恐惧感(源于对后果的担忧或道德压力)的并存与交织,常用于描述个体在道德自省、承担责任或面对过失时的复杂内心体验。
网络扩展解释
“愧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uì jù(注音:ㄎㄨㄟˋ ㄐㄩˋ),其核心含义是“内心感到惭愧和害怕”,通常因意识到自身过错或不良行为而产生这种情绪。
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指因犯错或行为不当而产生内疚与恐惧交织的心理状态,常见于自我反省或面对他人指责时。
-
历史用法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
- 《南齐书》提到“愧惧唯深”,表达因贡献不足而产生的愧疚;
- 《旧唐书》记载“犯者愧惧”,形容犯错者因悔改而成为廉洁之人;
- 明代刘基的《谢恩表》中用“惟增愧惧”表达对恩宠的惶恐。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正直者因偶有过失而自我警醒,或犯错后主动认错的心理状态。例如:
“行为正直,心无愧惧”(出自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
近义与关联词
- 近义词:愧疚、惶恐
- 反义词:坦然、无愧
- 成语关联:“临危不惧”“勇者不惧”(强调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对比)。
示例用法:
- 自我反省:“他因工作疏忽愧惧不已,主动向团队道歉。”
- 文学引用:“日间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正是“心无愧惧”的体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南齐书》《旧唐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本甲诐行痹症层折车辕摛章除薄触续寸楷打呼恫扰断舍离干净利落隔阔戈矢咯支支蚼蠋狗嘴吐不出象牙怪特荒怪不经芔然建安七子奸憸家叔酒饩絶膑栲掠俪裁理称麻石门倌面然大士绵微面杖糜草摸搨呶嚷盘计剖拨迁谢挈扶啓全鹊檐三神色觉商问山容海纳哨哨蜃景世界大同施手霜金説士俟汾探火挺崿托骥王子表贤昆小鹿触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