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 时乐官 夔 与 春秋 时精于琴艺者 伯牙 的并称。借指精通音乐的人。 汉 扬雄 《甘泉赋》:“阴阳清浊穆羽相和兮,若 夔 牙 之调琴。”《晋书·庾怿传》:“管弦繁奏, 夔 牙 先聆其音。”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 嬪 杨 不足闻知, 夔 牙 焉能委悉。”
“夔牙”一词存在两种不同解释,需结合文献和语境区分:
词义:指舜帝时期的乐官夔与春秋时期琴艺大师伯牙的并称,比喻精通音乐的人。
文献依据:
词义:由“夔”(古代独足怪兽)和“牙”组合而成,形容牙齿参差不齐或事物结构不规则。
来源:部分现代词典收录此释义,但古籍中未见相关用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甘泉赋》《晋书》等原文,或对比权威词典条目。
夔牙(kuí yá)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意思是“华美而夸张的文章或舞蹈”。这一词汇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经常使用,用来形容作品或表演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力。
夔牙这个词的部首是牙(yá),表示字义上与牙齿或器具相关。牙属于汉字部首中的“骨”字旁。夔的拆分部首是多,表示字义上与多种物品相干。
夔牙这个词共有11个笔画,其中夔有4个笔画,牙有7个笔画。
夔牙一词的源自《诗经·小雅·夔》中的“薄夔夔兮,如粟如”。在古代文献中,夔指的是形容动作或表演独特华美的舞蹈,后来逐渐引申为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
夔牙的繁体字是「夔牙」,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夔牙可能有不同的写法。根据研究,夔的古代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夔」字的上半部分象征央夏之君,下半部分象征龙的头部和手,代表祈求雨水的祭祀;另一种是从「老」字的左边加「人」字的写法,表示人们老去后的模样和状态。
牙的古代写法较为稳定,形状与现代相似,通常以齿形来表示。
1.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夔牙的艺术风格,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这个舞蹈团的演出非常夔牙,观众们都被深深吸引。
夔牙一词在构词上并没有常见的组词形式。
近义词:绮丽、绚丽、奇特
反义词:朴实、简朴、平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