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升合的意思、升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升合的解釋

(1).一升一合,比喻數量很小。《三國志·蜀志·楊洪傳》“ 洪 迎門下書佐 何祗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使人投算, 祗 聽其讀而心計之,不差升合,其精如此。” 宋 曾鞏 《救災議》:“一切棄百事而專意於待升合之食,以偷為性命之計,是直以餓殍之養,養之而已。”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音律》:“不則八鬥難充升合,五車不敵片紙。雖多雖富,亦奚以為。”

(2).借指少許米糧。 清 毛祥麟 《對山馀墨·雪兒》:“炊常斷,妻 蘇氏 ,以針黹佐升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升合"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容量計量單位,主要用于量取糧食等顆粒狀物品。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構成

  1. 單位構成:

    "升合"由兩個單位組合而成:

    • "升":古代基本容量單位,約等于現代1公升(不同朝代有差異)。
    • "合"(音同"葛"):"升"的十分之一,即1升 = 10合。

      因此,"升合"泛指微小的容量,常形容極少的糧食或微薄的收入。

  2. 量詞屬性:

    作為複合量詞,強調計量精确性,多用于官方賦稅、俸祿發放或民間借貸場景。例如:

    "俸祿不足數升合,難以養家。"(《漢書·食貨志》)


二、文化内涵與引申義

  1. 象征生活貧瘠:

    因"升合"計量微小,衍生出"升鬥之儲""升合之糧"等成語,比喻生活困窘。如:

    "家無升合之儲,門有追索之債。"(《後漢書》)

  2. 體現節儉觀念:

    古代文獻常以"不費升合"倡導節約,如《齊民要術》強調農耕需"計較升合,以圖積貯"。


三、現代使用場景

  1. 曆史文獻與學術研究:

    多見于經濟史、度量衡研究領域,如分析唐代租庸調制時需厘清"升合"與"石鬥"的換算關系。

  2. 成語與方言留存:

    • "升鬥小民":化用"升合",指普通百姓。
    • 部分方言(如晉語)仍用"一合米"表示少量糧食。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升合"為"一升一合,形容數量很少",引《史記·貨殖列傳》"無升合之祿"佐證。

  2. 《古代漢語字典》(王力主編):

    明确"合"為容量單位,"十合為一升",并收錄"升合"詞條。

  3. 《中國度量衡史》(吳承洛著):

    詳述曆代"升合"實際容量變遷,如漢代1升≈200毫升,宋代1升≈600毫升。


"升合"作為古代容量單位,既承載了傳統度量衡制度的科學性,也融入了民生維艱的文化隱喻。其現代價值主要存續于曆史語義研究與語言文化遺産中,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重要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升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量詞本義
    “升合”原指容量單位“升”和“合”的組合(1升=10合),常用于比喻極小的數量。例如:

    • 《三國志·蜀志·楊洪傳》注中提到:“不差升合”,形容計算精确到極小的單位。
    • 宋代曾鞏《救災議》用“升合之食”描述極少的糧食。
  2. 引申意義

    • 微小數量:泛指微不足道的量,如“不差升合”強調分毫不差。
    • 少量米糧:借指維持生計的少量糧食,如清代毛祥麟《對山馀墨》中“以針黹佐升合”。

二、用法與例句

三、注意點

“升合”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如需更多古籍例句,可參考《三國志》《格言聯璧》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豫白花駱保健操本形邊甲兵嚴渤海灣長名牓敕斷崇虛穿心鉏刬龊龊處妾蹿撥村虔錯帶鬄發動程番陳繁巧飛蛇風聲賤人負屈銜寃骨采害蟲浩慨號鐘闳侈不經花時将才孑裂肌粟舊恨新愁就酒潰兵遊勇老面連疊爐丁緑蛾冒行蜜甜耐人尋味棚垜疲弊親睦深感生米做成熟飯升越視瞻收虜順德司寒貼錢頭肚推摩退衙隈礙遺大投艱巫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