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旧唐书·中宗纪》:“御 洛城 南门楼观泼寒胡戏。”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三》:“泼寒胡戏:冬月,为海西胡人裸体,寒水泼之。自 则天 末年始。 中宗 尝因蕃夷入朝,作此戏御楼观之,所歌曲即《苏摩遮》也。”亦省作“ 泼寒胡 ”、“ 泼寒 ”、“ 泼胡 ”。《旧唐书·张说传》:“且泼寒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 王国维 《戊午日短至》诗:“烬灰拨尽寒无奈,愁看街头戏‘泼胡’。”
“泼寒胡戏”是古代一种源自西域的乐舞活动,其核心特征与历史背景如下:
“泼寒胡戏”指每年农历十一月寒冬时节,由西域传入的群体性歌舞表演。参与者多为勇猛少年,他们裸体结队而舞,周围人用鼓乐伴奏,并以冷水泼洒舞者,形成独特的狂欢场景。
该活动因涉及裸体、泼水等“胡俗”,在唐代曾引发争议,部分官员认为不合中原礼制,最终在唐玄宗时期被禁止。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考证或更多细节,可参考《旧唐书》《唐音癸籤》等古籍(来源、5)。
《泼寒胡戏》是指一种古代的胡戏,也称为泼寒子戏,是在寒冬中放水泼戏的一种娱乐活动。这种戏剧形式起源于北方地区,常见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九至大年初一。
《泼寒胡戏》的拆分部首为氵(三点水)和胡(胔),拆分笔画为17画。
《泼寒胡戏》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民俗活动。胡戏本身是一种流传于北方的戏剧形式,而泼寒则是指在冬天放水、泼水的习俗。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泼寒胡戏》这一独特的娱乐形式。
《泼寒胡戏》的繁体为「潑寒胡戲」。
在古代,泼寒胡戏的汉字写法为「潑寒胡戲」,字形结构和现代汉字相似,但细节上可能有所差异。
1. 农历大年初一,我们家乡会有一场盛大的《泼寒胡戏》表演。
2. 孩子们在寒冬中玩着《泼寒胡戏》,一派欢乐的景象。
1. 组词:泼水、胡戏、戏剧、胡同、寒冬。
2. 近义词:泼水节、浴佛节、水灵节。
3. 反义词:炎热、冷漠、节制。
【别人正在浏览】